在青岛这座依海而兴的城市里,船舶的汽笛声与海浪的节拍交织成独特的乐章。作为中国重要的航运枢纽,经由青岛的船舶穿梭于全球航线,承载着贸易与梦想。然而,在这片繁荣背后,船舶设备的维护与安全始终是船东心头沉甸甸的责任。
如同生命离不开心跳,航运业也离不开船舶设备的稳定运转——船舶维护,这是海上“血脉”的守护者。二十载服务历程中,青岛儒海船舶亲历了无数因突发故障引发的午夜抢修。切肤之痛,让青岛儒海船舶深刻体悟到行业的核心诉求:“事后维修”模式已难以支撑现代航运发展,航运安全亟待从被动抢修向主动防护升级。
船舶问诊之难
船舶服务业作为海运业的血脉,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突发性机械故障犹如悬在航运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据行业统计,单次计划外停机可引发日均5万至8万美元的运营损失,更潜藏安全风险与合规压力。
不仅如此,全球跑海运的“船的”平均“年龄”已超过15年,相当于人类步入中年。“老船就像老伙计,零件磨损、功能退化是常事。今天修个阀门,明天换个泵,维护需求一年比一年多。现在花在设备维修上的钱,比五年前涨了近三成。”儒海船舶副总裁吴肖婵向记者算了一笔账。
最令航运业忧心忡忡的,当属船舶毫无征兆的“突发重症”。“以冷藏集装箱船为例,一旦航行中关键设备突发故障导致停航,每日损失至少5万美元,甚至高达10万美元。船员安全、货物保鲜、船期延误——所有风险,皆系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故障。”吴肖婵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传统维修方式如今恰似生锈的扳手,越来越拧不动新问题了。“以前靠师傅带徒弟,定期拆开机器检查,就像凭感觉给人把脉,往往发现问题时零件已濒临报废。有时候修得太勤,冤枉钱花了不少;有时候又修得太晚,小毛病拖成大麻烦。”她向记者解释道,船东因此常陷于两难境地——维保成本与安全风险难以兼顾。
更棘手的是引发的连锁反应。“机器一坏,不仅要付维修费,船期耽误了要赔货主钱,要是违反了IMO的规定,还得交罚款。曾经有艘集装箱船在印度洋出现了故障,光这三项损失加起来,够买半艘新船的发动机了。”吴肖婵向记者感慨道。
现在的船舶维修,就像给高速行驶的汽车换轮胎,既要保证安全,又不能耽误赶路,整个行业都在等着新办法来破局。儒海船舶在思考中探索:如何用科技守护这片深蓝?
从“被动维修”到“未病先治”
从凭手感拧动螺丝,到用数据守护深蓝,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对安全的执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儒海船舶历经三年协同攻坚,联合研发了D-VesselKeeper蓝鳍船舶管理平台——船舶智能运维系统(PHM),以人工智能技术为航运业注入新的智慧。
智能运维系统如同一位全天候的“船舶问诊人”,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实时监测柴油机、发电机等关键设备的健康指标,提前预警潜在问题,并提供维护建议,让维护从“救火式”转向“预防式”。
“加装智能运维系统后,某艘18万吨散货船运维效率提升10%,年节省人力成本10万元,避免了因突发故障导致的数十万元停运损失。”吴肖婵向记者娓娓道来。儒海研发团队持续优化算法,严控预警精准度。在安装调试期间,工程师们驻守船厂,不遗漏任何异常数据。当该船舶再次出航时,工具箱里多了台不起眼的平板电脑。在这台平板电脑的系统界面上,柴油机各部件的健康指数像交通信号灯般实时变换。当船行至半路时,屏幕突然弹出黄色预警:经过实时油液监测,活塞环磨损度已达阈值。
“按传统检修周期,这至少要三个月后才会被发现。”吴肖婵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了“治未病”式提前预警,船员们才趁靠港间隙更换活塞环,避免了由于活塞环磨损而可能引发的曲轴箱故障。
在能耗数据的改善上,智能运维系统也是可圈可点。根据船舶自身特点,系统为该船定制的专属个性化节能方案,使这艘老船的CII评级从D级跃升至B级。正是凭借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PHM系统才得以成为船舶安全航行的“智能护盾”。
以创新引领未来
随着暮色降临,记者站在PHM系统运维中心的大屏幕前可以清晰看到,偌大的显示屏上,船舶的智慧运维数据正在跳动,如星河般闪烁。
当PHM系统的绿色指示灯在全球商船队接连亮起,映入眼帘的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硕果,更是航运安全防线的重塑。每一次减少非计划停航,都意味着万吨原油精准抵达炼厂;每一次精准预警,都在守护船员的生命安全;每提升1%船舶能效,便能减少数百吨年度碳排放,为绿色航运注入一份坚实动力。
奋楫深蓝,向海图强。这家把“治未病”理念装进钢铁巨轮的企业,其未来蓝图正沿着海岸线徐徐铺展。可以照见的是,PHM系统的预警信号将像灯塔般照亮更多海域,绿色节能方案会让每艘船的航迹都成为流动的环保宣言。透过一组组跃动的智慧运维数据,终将见证更宏大的图景——当“更安全”的船舶穿梭于岛链之间,“更绿色”的尾流轻抚珊瑚礁盘,“更智能”的运维网络覆盖五大洲港口,“更美好”的深蓝梦想便不再是远方的航标。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佳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