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市社会福利院“播种希望・幸福家园”爱心菜园结硕果

近日,青岛市社会福利院内的“爱心菜园”迎来丰收季,番茄、黄瓜、茄子等蔬菜挂满枝头,服务对象们正忙着采摘劳动果实。这片由荒地改造的70平方米菜园,是青岛市社会福利院与德国柏丽家居志愿者团队联合打造的公益项目,通过“园艺疗愈+社会融合”的创新模式,助力残障人士实现从“受助者”到“共建者”的转变。

赋能实践:让服务对象成为“主角”

该项目以“增能理论”为指导,社工根据服务对象能力特点组建小组,划分“责任田”,引导其全程参与规划、播种、管护等环节。翻土时,有农耕经验的服务对象主动担任“技术指导”;播种阶段,大家集体讨论选种、布局;日常管理中,服务对象分工完成搭架、浇水等任务。通过挖掘个体潜能,服务对象在劳动中建立起“我能行”的自信,逐步掌握生活技能、担任社会角色。

园艺疗愈:土地中的“心灵处方”

“每天看着菜苗长高,心里特别踏实!”一位服务对象笑着说。园艺治疗作为项目的核心手段,通过翻土锻炼肢体协调性,播种培养耐心与责任感,收获则强化成就感。据介绍,这种“可视化成长”对残障人士的心理康复效果显著,部分服务对象从最初的被动参与转为主动规划下一季种植,甚至提出“扩大菜园”的创意。

爱心接力:搭建“社会融合”之桥

项目初期面临工具短缺、土地贫瘠等困难,德国柏丽家居迅速响应,捐赠有机肥、种子等物资,并组建志愿者团队与服务对象“结对劳作”。双方共同开荒、栽种,在互动中打破隔阂。更令人感动的是,服务对象主动将丰收的蔬菜送给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和养老院,“想把这份温暖传递出去”。

长效机制:打造“社工+慈善+志愿者”样板

目前,“爱心菜园”已纳入青岛市社会福利院公益示范项目,未来将拓展种植规模,引入更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可持续的助残模式。青岛市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表示:“菜园是‘小切口’,但社会融合是‘大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类实践,让服务对象真正融入社会,让公益从‘输血’变为‘造血’。”

夕阳下的菜园里,笑声与果香交织。这片土地播下的不仅是种子,更是希望、尊严与无限可能。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通讯员 顾琰琰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