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市立医院成功救治复杂主动脉瘤破裂患者

日前,青岛市市立医院成功抢救一位病情极危重的主动脉瘤破裂并夹层患者。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急诊科敏锐识别、快速响应,心外二科实施高难度心脏手术,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术后精细化管理,每一个环节无缝衔接,每一名医护倾尽全力,历经27天不舍昼夜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转危为安康复出院。

“血管炸弹”病情复杂风险高

近日,市民王先生在情绪激动后,突感一股剧痛从胸背部贯穿全身,随即意识丧失。到达医院时,他的血压仅有50/30mmHg,血乳酸值高达10.5mmol/l,全身湿冷,处于严重休克状态。

医院急诊接诊后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等抢救措施,结合胸腹部CT及CTA检查结果,医生发现王先生体内最粗的血管主动脉弓处有一颗动脉瘤,并形成了动脉溃疡,情绪激动后血压突高导致溃疡处血管内膜撕裂形成夹层。更严重的是,这颗“血管炸弹”被引爆后,血液倒灌涌入心包导致心脏压塞,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出现严重休克。

紧急呼叫床旁超声行心包穿刺引流,联系心外二科、EICU会诊,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开始……

高难度心脏手术重获“心”生

王先生被收入EICU后,医生迅速完成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建立静脉通路,桡动脉穿刺连续动脉血压监测,调整呼吸机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其生命体征稳定。与此同时,心外二科医生迅速向手术室集结。仅仅30分钟,所有术前准备完成,王先生被送入手术室。

手术是救治主动脉夹层的唯一希望,但操作须如履薄冰——医生需要阻断主动脉,建立体外循环,在薄如蝉翼的血管壁上完成毫米级缝合,手术难度极大。

经过数小时鏖战,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心外二科主任黄强团队成功完成“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破裂的“血管炸弹”被拆除,病变血管被人工血管替代,血流恢复通畅。

奋力突围术后四道生死关

手术解决了血管结构的问题,但手术的巨大创伤、深低温停循环对全身器官的影响、凝血功能的紊乱、潜在的感染风险,任何一环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因此,手术的结束并非战斗的结束,而是另一场更复杂战役的开始。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动脉测压管、心包纵隔引流管、尿管……带着满身的管道和尚未稳定的生命体征,王先生重返EICU。从此刻起,医护团队如同精密仪器上的齿轮,24小时不间断地运转,与术后常见的致命威胁展开殊死搏斗。

最危险的是出血关。手术创面大、血管吻合口多、体外循环导致的凝血功能紊乱,使得术后大出血风险极高。为防止吻合口血栓形成,又需使用抗凝药物。团队实时紧盯心包纵隔引流液的量、颜色、速度,动态监测凝血功能、血红蛋白变化,根据监测结果实施精准输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精细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出血期平稳度过。

接下来是循环关。王先生经历了心脏手术和停循环,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团队动态复查心脏超声,监测核心参数精准评估心脏功能和容量状态,个体化调整强心药物和升压药物的剂量和组合,维持足够的血压和器官灌注,同时减轻心脏负担,实现“斤斤计较”的精准平衡。

肺部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同样致命。团队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操作规范,加强气道管理,定期更换深静脉置管敷料;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结果精准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启动肠内营养,提供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提升免疫力、对抗感染并维持血糖稳定。

深低温停循环对大脑是严峻考验。团队密切观察王先生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活动;维持适当的血压和氧合,保障脑灌注;监测尿量、心肝肾功能指标,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预防应激性溃疡,尽早恢复肠内营养,维护肠道屏障功能。

多学科协作再创生命奇迹

术后第16天,王先生成功脱离了呼吸机,拔除了气管插管,恢复自主呼吸;第17天拔除心包纵隔引流管;随着各器官功能的逐步恢复,血管活性药物也逐渐减停。最终,王先生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肢体活动良好,各重要脏器功能恢复满意,顺利康复出院。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陈栋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