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的交汇地带,曾经给人的印象是“山大沟深地三尺,十年九旱苦连天,土地贫瘠难生产”,穷山、缺水、生态差,“陇中苦瘠甲于天下”。2021年,按照国家东西部协作有关部署,青岛市与定西市结对。从那时起,青岛与定西两座城市,因共同的使命、相融的情感、相同的梦想,成就了相距千里的协作之缘。2023年6月,青岛协作定西第二批18名党政挂职干部工作组奔赴定西上任,从此,陇中大地成为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一条条公路、一片片农田、一座座公用设施、一个个招商引资来的企业……2025年6月,记者踏上这片黄土高原,亲身感受产业协作、人才交流、消费帮扶、劳务协作、科技支持、文旅合作等形式让定西发生的变化。
“我们播下了大海的种子,播下了大山的种子,在两地人民身上播下了协作的种子。”青岛协作定西第二批挂职干部工作组组长、定西市政府党组成员、定西市委副秘书长马晓晖对记者表示,通过特色产业的提升、因地制宜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组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也实现了从扶贫到扶智与扶志的转变。
两年来,青岛和定西重点协作任务硕果累累,新增引导落地投资1000万元以上企业80家、实际到位金额19.38亿元,山东、青岛企业在定西投资实际到位金额95.5亿元,“投资何必去远方,定西就是好地方”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
从“输血”到“造血”
产业协作是推动东西部协作的“重头戏”,是实现协作理念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协作模式变“输血”为“造血”的关键之举和破题之策。
“从扶贫到扶智与扶志的转变,需要区域协同的集成化、消费帮扶的市场化、劳务协作的品牌化、爱心帮扶的社会化,以及专技人才交流的精准化。”马晓晖认为,从单纯提供资金、物资等短期救济手段,到通过产业扶持、教育赋能、技能培训等方式增强贫困地区和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方能实现可持续脱贫。
“2013年以前,这里的基础设施是非常薄弱的,水电路网都比较差。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今,这里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告诉记者,在青岛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元古堆村建成了一个马铃薯原种培育基地,助力“中国地,种中国种”,村经济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24年底村收入达到120万元,今年计划达到150万元。
董建新指着眼前的数字乡村运营大数据平台介绍,村里的民宿、欢乐谷游乐场、滑雪场、直播团等项目的收入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每一笔收支和分配都有记录。
今年,青岛的一家企业又为元古堆村捐赠了价值百万元的精酿啤酒生产线。该项目总投资110万元,涵盖糖化、发酵、制冷等全套先进设备,并且同步推进配套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常驻村里,手把手地向村民传授操作技能和管理经验。
“作为一名农民,我竟然会酿精酿啤酒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青岛来的干部、青岛的企业出了很多力,感谢他们,感谢青岛。”元古堆村村民苏海英告诉记者,她一家四口人,以前都以务农为生,看天吃饭,现在她有了大约3000元/月的固定收入,成为全家收入的支柱。
同样的帮扶协作也发生在陇西县巩昌镇河那坡村。
“我在海尔集团工作过,担任过产品经理和区域小家电总监。如今,我把海尔‘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带入公司的经营管理中。”甘肃陇之味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亚斌告诉记者。2021年,受益于青岛与定西的东西部协作,他们投入200多万元在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河那坡村建厂,截至去年,公司产值已达近7000万元。
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河那坡村党支部书记陈红兵,曾到青岛市崂山区委党校参加相关培训。他告诉记者,他们村盛产各种蔬菜,主要品种为韭菜、大葱、芹菜、包菜、菜花、胡萝卜等。
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河那坡村党支部书记陈红兵在大棚查看蔬菜生产情况。 郭清鉴/摄
他们围绕打造“一村一品”,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先后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1680万元,修建了河那坡村生态蔬菜产业园。在园区新建158座高效蔬菜大棚、5座日光节能温室,升级22座智能温控大棚,配套建成气调保鲜库、净菜加工中心、农特展销中心及电商直播间,引入浆水榨菜、定西宽粉深加工技术,破解了蔬菜仓储瓶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集群闭环发展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以上,吸纳12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我们是甘肃最大的浆水(甘肃兰州、天水、定西等地常见的一种传统发酵食品)生产企业之一。每天需要芹菜9000斤、包菜4500斤,这使得周围的蔬菜大棚每个都可以增收2万元。与此同时,我们的粉条品牌‘甘小胖’还在网上成为了网红产品。东西部协作项目,让企业能够得到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百姓收入也得到稳步提升。”郭亚斌说。
卡位入链 优势互补
定西素有“中国薯都”“千年药乡”美誉,马铃薯、中医药产量居全国前列。工作组聚焦马铃薯、中医药、装备制造、蔬菜、畜草五大产业,创新推出“卡位入链”招商模式,通过梳理两地产业链图谱,将青岛的资本、技术、市场优势与定西的资源、土地、劳动力优势精准匹配,紧盯13个合作方向和8项技术提升,推进两地企业进行精准对接交流,拓展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领域。
渭源县素有“千年药乡”“党参故里”的美誉,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年产量达8万吨,是“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委常委、副县长崔卓然,来到定西之前任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他告诉记者,青岛市城阳区与渭源县携手引进的山东天成药业集团的天成药业项目,是东西部协作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14.3亿元,分三期建设,形成“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一体化产业链。该项目采用“企业+基地+合作社+趁鲜加工车间+农户”联农带农机制,直接带动1000余户农户增收,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
甘肃天成兴渭药业有限公司是山东天成药业集团响应东西部协作号召,在渭源县投资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进入公司厂区,空气中带着一股浓烈的草药香味,在产地片(趁鲜)加工车间内,工人来回忙碌,机器加速生产,晾晒、切片、头片精选……一片繁忙景象。
甘肃天成兴渭药业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对中药材当归进行闷润工序的处理。 郭清鉴/摄
公司副总经理王兴国告诉记者,这里中药材资源丰富、品质更优。目前,公司致力于打造涵盖中药材种植、精制饮片加工、中药配方颗粒深加工、代煎代配服务等业务于一体的中医药全产业链。
2023年6月以来,工作组以青定两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内核,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构建起“平台对平台、链条对链条、项目对项目”的产业招商新格局,为定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带来新“薯”光
一度爆火的网红食品—甘肃天水麻辣烫,里面宽粉的原材料就是定西的马铃薯。
当地有句俗话说: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这三样实际上是同一种东西,这句听起来有些俏皮的话,透露出定西人对土豆的热爱,以及土豆之于定西的重要。
在青岛的帮助下,定西建成了“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高效节水”马铃薯示范田1.14万亩。 郭清鉴/摄
定西是全国“马铃薯之乡”,不起眼的土豆,曾是定西人在物资匮乏年代的“救命薯”,也是极度干旱的农业生产条件下的“温饱薯”。
这里的土壤为黑垆土,土层厚且富含钾元素,非常适宜土豆种植,但因为缺水,这里土豆的亩产并不高。
陇中之地,时有旱魔逞凶,滴水如油。然天公之缺,必赖人力补之。
青岛挂职干部、定西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孔高原表示,青岛市投入了45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整合定西市各类涉农资金,实施了“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建成“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高效节水”示范田1.14万亩,与青岛市农业专技人才协同发力,重点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规模经营”模式,应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基地马铃薯平均亩产跃升到8500斤,全面完成“山区示范、引水上山、产量翻番”的目标,成为东西部协作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青定样板”,为定西市马铃薯高效增产走出了新路子。
“项目自启动以来,青岛提供了大力支持,包括技术指导和农机设备援助。以前这里马铃薯亩产只有2800斤。去年,现场测产的时候达到了8582.6斤,翻了几乎三倍。”定西市安定区水务局副局长马习文告诉记者,亩均产值可由1960元提高到8580元—11157元。
下一步,定西市将推广这种模式,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将小块土地整合成大地块,计划到2030年达到58万亩灌溉面积。
与此同时,工作组借力青岛市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技术化优势,先后投入近5亿元东西部协作财政帮扶资金,精准“滴灌”到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扶持马铃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壮链,以安定区为战略核心,辐射带动渭源县、通渭县、临洮县打造马铃薯产业集群,推动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定西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96亿元,居“甘味”品牌之首,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54亿元,拳头产品“定西宽粉”获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新锐)10强,“定西马铃薯”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4农产品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如今,定西人再说“三宝”,语气明显不同。还是那片土地,种法不一样,长出来的“宝”不一样了,卖出去的价值也不一样了,东西部协作铺就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振兴路。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定西。
漫山遍野的马铃薯田,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海,郁郁葱葱的林木……定西的大地上,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这里早已不是那个传说中“十年九旱”的不毛之地。
“黄海泱泱,日出斯方;陇塬茫茫,月落彼冈;河水汤汤,密连两方;情谊绵绵,日月同光!”
甘肃省定西市东山之上立有碑文,字里行间诉说着青岛与定西的情谊绵长。从黄海之滨到黄土高原,东西部协作平台的搭建让山东青岛、甘肃定西两地结下了深厚的山海情缘。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郭清鉴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