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秦云鹏表示,将探索“海洋科普+”跨界合作模式和“+海洋科普”理念融合模式,推动海洋科普与教育、文旅、研学、媒体、培训深度融合,推动新技术手段、市场化思维、跨产业联动与科普产业有机融合。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产业发展处处长刘文静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青岛将全面构筑海洋科普研学旅游新高地,聚力将青岛打造成“海洋研学旅游首选目的地”。
资源优势+政策扶持
中国很早就有“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的海洋战略,和“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海洋意识。海洋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广袤的蓝色海洋,人们能够探秘地质地貌奇观,了解亿万年前的生命形态;人们也需要感受海洋文化,追寻海洋精神,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青岛,拥有丰富、优质的海洋科技资源,聚集着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高端涉海机构、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拥有青岛海洋科技馆、青岛科技馆等海洋文旅热门目的地,也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海洋类科研院所和高校;还有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等“国字号”实验室及创新平台,青岛极地海洋世界、青岛贝壳博物馆等社会化场馆。
目前,青岛遍布20多所与海洋科普相关的知名场馆,为海洋科普研学旅游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外,青岛市专门出台《关于推动海洋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研学旅游纳入文旅新业态予以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海洋研学旅游项目,华大基因青岛研究院、明月海藻世界等研学项目获得专项资金奖补。刘文静告诉记者,青岛还开发了研学旅游地图小程序、研学旅游手绘地图等,市民、游客可以通过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或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海洋科普研学旅游信息。
在产品体系方面。青岛相关政府部门联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港、青岛旅游集团、海底世界、海信探索中心等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推出包括“海洋+科普”“海洋+工业”“海洋+文化”“海洋+体验”“海洋+生态”等“奇趣海洋”五大研学旅游产品体系,涵盖幼儿、中小学生、大学生等各年龄段研学产品,满足不同客群需求。如中国海洋大学的水下机器人研学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水净化实验和潮间带藻类采集标本课,青岛科技馆的载人潜水器模型体验课,极地海洋公园的“夜宿极地”、贝壳博物馆的“小贝壳大世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研学课、奥帆中心帆船体验课等等。
文旅活动+海洋研学
结合“一月一主题”文旅促消费活动,今年4月,青岛市举行“起跑山海间,遇‘舰’海军城”活动,专门同步配套了海洋科普研学旅游产品和线路。
此前,青岛市先后举办研学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研学旅游节、海洋研学旅游设计大赛等10余场大型研学活动,牵头成立胶东研学旅游产业联盟、沿黄流域研学旅游城市联盟,常态化举办包括海洋科普研学在内的多项产品发布和推广活动,推动区域合作共享和互送客源。
同时,先后赴日韩、中东和欧美等地,开展包括海洋研学旅游在内的推广交流活动,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沉浸式体验青岛海洋科普研学魅力。
此外,青岛市还将紧抓“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发展机遇,适时举办“上合研学旅游节”,在小长假、暑期等加大海洋科普研学旅游配套力度。
青岛市文旅部门多方努力,推动旅行社、酒店与海洋研学旅游基地深入合作,培育引进新东方文旅、凯撒文旅等国内头部研学旅行社。推动青岛酒管学院成立全国研学旅行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国内率先开展研学旅游指导师培训工作,累计培养研学旅游指导师1000余人。
“下一步,我们会持续优化政策、整合资源、扩大平台、加大课程开发、完善研学产业链配套,与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教育局携手,共同策划一系列海洋科普研学活动和促消费活动,加快推进海洋研学旅游规范化、特色化、品质化和国际化发展,为建设海洋科普之城和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做出文旅贡献。”刘文静表示。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郭清鉴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