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 青岛打造海洋科普之城

青岛拥有丰富、优质的海洋科技资源,聚集着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高端涉海机构、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经略海洋,需要海洋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也需要涵养公民海洋素养的沃土。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起着贯穿联通作用。4月30日上午,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相关部署。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秦云鹏表示,青岛将按照“一二三”工作思路,提升海洋科普品牌化、协同化、全域化水平,促进海洋科普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一二三”工作思路

“一”指的是锚定一个目标:通过开发海洋科普优质产品和服务,打造校外科学教育沉浸式“第二课堂”,输出先进科普模式与优质资源,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青岛海洋科普之城,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青岛力量。

“二”指的是创新两个模式:探索“海洋科普+”跨界合作模式和“+海洋科普”理念融合模式,推动海洋科普与教育、文旅、研学、媒体、培训深度融合,推动新技术手段、市场化思维、跨产业联动与科普产业有机融合。

“三”指的是构建三个工作体系:以建设海洋科普资源平台、活动拓展、数字传播三大工作体系为支点,广泛撬动社会力量和科普资源,构建海洋科普合作平台。

聚力构建“三个体系”

工作举措方面,将聚力构建海洋科普资源平台体系、海洋科普活动拓展体系、海洋科普活动拓展体系等“三个体系”。

完善科普场馆发展体系,以青岛海洋科普联盟、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等区域性科普组织为纽带,引领更多科普场馆参与海洋科普事业,进一步发挥青岛海洋科技馆、青岛科技馆的主阵地作用,发挥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中国大洋样品馆等专业性博物馆、展览馆的展教优势,发挥海信探索中心、青岛贝壳博物馆等社会化场馆的运行优势,促进馆际合作、馆社合作、跨界合作。

规划海洋科普研学精品计划,围绕青少年多样化科普需求,大力开发科学文化积淀深厚、海洋特色鲜明、科普属性突出、地缘优势显著的主题研学计划。

开发海洋科普特色课程,与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进一步对接合作,继续开发注重互动性、探究性的海洋科普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课程。

汇聚海洋科普优质资源,通过开展原创海洋科普作品、海洋科学家精神宣传作品征集活动,筛选推介海洋科普精品图书、出版物等方式,形成科普资源包和线上资源平台,多渠道对外开放共享。

培育海洋科普骨干人才,广泛宣传动员,鼓励科普专家、科普大咖、科学副校长、海洋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科技志愿者等群体积极参与海洋科普,为青岛建设海洋科普之城夯实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推出包括科普竞赛、联合活动、主题活动、特色活动在内的海洋科普系列活动。精心培育青岛市海洋科普知识网络竞赛、青岛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岛市小学生海洋科普讲解大赛、青岛市中小学海洋知识竞赛等竞赛品牌,策划组织海洋科普“五进”活动、海洋科普联合活动,借助科普秀、科普剧、科学实验、观察体验等新的活动载体,发挥“校外大课堂”浸润式科学传播的优势,推动科学传播大众化。另外,为推动青岛优质海洋科普资源整合输出,市科协将积极融入青岛对口协作工作大局,继续深化打造西藏日喀则海洋科普馆,拟于今年下半年开展“海洋科普西部行”活动,组织专职科普人员和科技志愿者赴甘肃定西等地,为中西部青少年推出涵盖海洋科普巡展、讲座进校园、科学家精神展览、科学小实验等板块在内的“科普大餐”,加快实现海洋科普资源跨地域流动与共享。

在“媒体+科普”上下功夫,将继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提升优质科普内容的创作和传播能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郭清鉴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