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华表奖何以第一次走出北京就落户青岛?

星光璀璨,海风拂面。2025年4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走出北京,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东方影都盛大启幕。这场被誉为“中国电影风向标”的盛事,为何选择青岛作为首个京外举办地?答案藏在青岛蓬勃发展的影视产业基因、政策赋能的战略布局,以及一座城市与光影艺术共舞的美好图景里。从《流浪地球》的科幻奇观到华表奖的星光熠熠,青岛正以“影视之都”的崭新名片,向世界讲述中国电影的东方故事。

硬核实力“接得住”

回溯青岛的百年影史文脉,这座浸润着欧陆风情与东方神韵的滨海之城,拥有山海城一体的城市风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魅力、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特质,既是中国电影史的“天然影棚”,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世界“电影之都”。从殖民时期胶片承载的舶来文化,到东方影都的民族电影工业,青岛与电影的相遇相融,不仅是一部城市与光影的共生史,更折射出中国电影从蹒跚学步到昂首世界的壮阔历程。

从“摄影棚”到“全产业链”,青岛接棒华表奖的底气,首先来自其扎实的影视产业根基。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堪称中国电影的“造梦工厂”。这里拥有40座国际标准摄影棚,包括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全球最大单体摄影棚,以及亚洲首个水下制作中心。从《流浪地球》中震撼的太空电梯场景,到《独行月球》里逼真的月球基地,这些国产大片“天花板”级视效的诞生地,正是青岛的摄影棚。截至目前,已吸引超过1000家影视企业入驻,接待剧组300余个,电影票房产出超过380亿元,成为全国重点影视拍摄基地和山东省影视核心园区。

硬件之外,青岛更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影视生态圈。从前期拍摄的器材租赁、道具制作,到后期的特效渲染、音效合成,再到影视金融、版权交易等。“在青岛,一部电影从剧本到上映的所有环节都能找到解决方案。”一位制片人感叹。青岛东方影都自投入运营以来,服务电影六十多部,为中国电影贡献票房超310亿元,国人见证着一部部大片佳作的诞生,青岛的山海城景观也频频出现在大银幕上。青岛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随着电影而提升。

如今的青岛,已与电影深度交融,电影不仅深深刻入城市基因,更内化为核心文化特色。2017年,青岛凭借深厚电影底蕴、蓬勃发展态势及对电影文化的大力推广,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荣膺世界 “电影之都”。这一殊荣,如强劲东风,为青岛电影产业注入澎湃动力。青岛电影产业对中国电影工业化贡献卓著,其完备的影视基础设施,为电影工业化搭建坚实平台;丰富多元的影视产业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凭借这些,青岛 “电影之都” 的名号愈发响亮,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进程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们,为中国银幕注入独特的“青岛气质”。在人才培养与集聚上,中国电影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青岛良好的产业环境吸引了众多知名导演、演员和专业团队,如乌尔善导演、特效师四季等。他们带来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了电影工业化水平。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以尖端科技重塑影像边界,藏马山外景地以“一轴五区”搭建时空隧道。青岛电影学院以“全要素产教融合”培育影视人才,中国电影工业化研究中心在此探索标准化路径。青岛不仅是中国大片的诞生地,更成为全球电影工业链的关键节点。

政策赋能“真金白银+顶层设计”

华表奖落户青岛的背后,是青岛从地方政府到省级战略的合力托举。自2017 年青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电影之都”称号以来,持续推出一系列全国领先的影视产业政策。

以影视基地的建设发展为例,离不开各级政府的规划引领。自2018年以来,山东省出台《山东省影视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山东省“十四五”电影发展规划》,明确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为山东省“1+N”影视基地布局核心区;2023年,“挂牌山东电影创研中心、创建国家电影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等事项列入山东省人民政府《推进青岛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2024年印发实施《高标准建设青岛影视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持续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山东省出台了《关于支持鼓励 12 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十项措施(试行)》;青岛市出台了《青岛市推动影视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青岛西海岸新区相继结合市级资金和社会资金设立青岛东方影都影视发展基金,设立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出台《关于支持影视产业健康平稳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政策措施,加快产业要素集聚。

从第一代政策(青岛东方影都影视发展基金、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由市、区财政和社会资金组成,注重扶持优秀影视作品制作和企业运营发展,到第二代政策(《青岛西海岸新区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注重扶持影视文化全产业链重点环节,再到第三代政策(《支持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的若干政策》)聚焦关键环节进行精准扶持,不仅保持了政策前后衔接有度,并且在精品创作层面对影视作品加大扶持;加大对后期制作项目的扶持,对实体入驻的后期制作企业,按实缴注册资本和实际入住人数给予最高 500 万元扶持。

支持影视创研机构,3年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创研经费扶持;扶持微短剧基地建设,连续三年每年给予基地运营方最高15,013万元资金扶持,对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拍摄的优秀微短剧(含小程序剧)给予单部作品最高100万元的奖励。力争通过政策激励,进一步加快产业要素集聚,激发创作活力,把青岛影视基地打造成为国内外影视企业和影视人喜爱的投资沃土、创作乐园和生活家园。

真金白银的投入,推动着青岛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政府还创新推出“剧组服务专班”,从场地协调到安保疏导提供“管家式”服务。拍摄《长城》时,青岛3天内协调出10公里封闭道路;为支持《流浪地球2》,政府特批剧组使用胶州湾跨海大桥拍摄。这种“青岛速度”,让导演郭帆直言:“这里给电影人的不仅是场地,更是敢想敢做的底气。”

城影共生“激活”全球版图

华表奖的到来,为青岛按下“影视+城市”的加速键。此次华表奖选择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更是为这场盛会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在4月27日这一天,青岛西海岸新区将成为中国电影的焦点。华表奖的颁奖活动将汇聚众多电影界的大腕明星、知名导演和优秀电影人,获奖者们将发表感人至深的获奖感言,分享他们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颁奖季期间,影迷可参与电影场景打卡、博物馆观览等活动;典礼结束后,电影节展映、影视主题游线路将持续引流,进一步延长盛典的热度。值得注意的是,2025《青岛市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中提到,华表奖颁奖活动期间是青岛今年增加消费券发放投入的重要节点。同时,青岛将持续聚焦影视之都,举办华表奖、国际戏剧学院奖等高水平影视奖项活动,持续办好里院喜剧节等品牌活动。

华表奖的聚光灯下,青岛的视野早已超越一城一地。作为中国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之都”,青岛连续举办多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与戛纳、釜山等国际影视节建立合作机制。从承接华表奖到辐射东北亚,青岛的影视产业蓝图愈发清晰——它要成为全球影视版图中的“中国坐标”。

当华表奖的奖杯在青岛海滨熠熠生辉,这座城市的影视梦想也照进现实。从提供摄影棚的“物理空间”到构建产业生态的“多维场景”,从政策护航的“单点突破”到城影共生的“系统升级”,青岛完成了从影视“服务生”到行业“领航者”的蜕变。自2017年入选联合国“电影之都”以来,青岛始终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影视文化交流平台,华表奖的落地,预示着青岛揭启了新时期城影共生的历史新序幕。

正如一位电影学者所言:“华表奖与青岛的相遇,不是偶然的‘双向奔赴’,而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面向未来,这座以海为幕的城市,正在书写属于中国电影的新传奇。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姜姗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