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民营经济向“新”跃迁

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青岛民营经济进阶的必答题。

从生物医药到人工智能,从新能源到高端装备,青岛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专精特新”赛道上加速奔跑。

通过政策赋能与场景开放的“双轮驱动”,青岛已形成“以海洋经济为引领、制造硬核为支撑、民营创新为主体”的独特生态。这种将国家战略与民营活力深度融合的“青岛样本”,不仅破解了民营企业技术突破中的场景获取难、要素匹配慢等共性问题,更探索出一条“制度创新—技术突破—生态集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势头强劲

在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声嗡嗡作响,高精度设备正有序运转。一批批人形机器人谐波减速器从这里生产出来,发往全国各地。这家由高校孵化的初创型民营企业,落地青岛后迅速崛起。公司董事长王广兴奋地表示:“来到青岛后,我们不仅获得产业基金的资金支持,还快速搭建起供应链,顺利实现量产突破。目前,我们与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紧密合作,核心零部件供应已在行业站稳脚跟。”

华夏(青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脱细胞基质材料制备技术突破,填补了国内高端医用材料领域的空白。这家成立不到两年的企业,凭借自主研发的“无损制备技术”,已开发出两款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其中面部修复产品进入注册检验阶段。“我们的技术能将羊膜基质材料的制备效率提升3倍,成本降低40%。”公司总经理张美荣介绍,依托当地产业链生态和康复大学的医工转化资源,企业估值已达3亿元,并计划于2025年底启动新产品管线研发工作。

记者梳理发现,从生物医药到人工智能,从新能源到高端装备,青岛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专精特新”赛道上加速奔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智腾微电子专注集成电路设计,华芯晶电深耕制造环节,天仁微纳在材料与设备方面持续创新,推动该领域技术不断进步;在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奇智、以萨技术积极探索,不断提升自有行业大模型能力,为产业发展赋能。这些民营企业聚焦自身的优势领域,以创新为驱动力,持续拓宽发展边界,成为青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

作为区域经济的关键创新主体,青岛民营企业展现出强大活力。2020年以来,大量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速涌现,它们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成为青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者,不仅引领本地民营经济向现代化产业体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进,还为全国民营经济创新主体的发展提供示范,凸显了创新主体在区域及全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与探路价值。

创新资源汇聚打造产业高地

从全国范围来看,青岛民营经济特色鲜明,展现出独特的发展活力与优势。“对比杭州的数字经济、成都的电子信息,青岛产业的差异化优势在于‘海陆联动+制造硬核’。”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在2024年中欧思创会青岛站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青岛应聚焦“海洋+X”融合创新,深度挖掘海洋资源与多领域技术的协同潜力,重点突破海洋生物医药与基因治疗、海水淡化与新能源耦合、海洋高端装备与智能控制、海洋信息科技与数字经济等交叉领域。

依托国家深海基地、崂山实验室等涉海平台,青岛民营海洋科技企业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协同模式,推动海洋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持续技术突破,形成全国领先的海洋科研与产业生态。

一方面,依托涉海平台,青岛集聚了高端科研资源;另一方面,城市也在全力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这种“双轮驱动”模式不仅激活了海洋科技资源,更将创新优势辐射至更广阔的产业领域。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明月海藻集团攻克超纯海藻酸钠制备技术难关,目前正探索将其用于CAR-T细胞治疗靶向药物载体的研发,相关技术已进入动物实验筹备阶段。

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国家战略前沿产业领域,青岛以“全链条创新”为路径,构建起贯通“研发—制造—应用”的产业创新生态。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本土龙头民营企业青特集团联合青岛海纳川模塑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地配套民企,聚焦新能源商用车核心部件研发,突破电驱动力总成、车载充电机集成等关键技术,形成了覆盖电池电芯、电机电控、关键零部件的全自主配套体系。比亚迪青岛基地自落地以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其纯电动卡车产品线已带动50余家配套民企集聚,构建了从核心部件研发到整车下线的完整产业闭环。这种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集群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共享与场景协同,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并激发创新活力,使多个城市产业在全国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当前,青岛正加速构建以海洋经济为核心、覆盖十大新兴及未来产业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海洋特色凸显、新兴未来并进”的现代产业新生态。在此进程中,民营企业是产业布局的重要支撑力量。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党组书记杨超表示,2025年,青岛将着重建立优质中小企业“种子库”,做大专精特新企业“蓄水池”,梯度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雏鹰企业、瞪羚企业、隐形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不同层次的优质民营企业,构建“创新型—专精特新—高成长”的企业梯队发展格局。同时,青岛加速培育一批领军作用突出、行业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龙头企业,全年新培育民营领军标杆企业150家以上。

青岛产业高地建设的本质是“创新资源集聚”与“创新生态构建”的双重实践:一方面以创新平台为基石,搭建高端科研平台,夯实“海洋+X”融合创新的技术底座;另一方面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构建贯通“研发—制造—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海洋科技优势向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辐射、转化。这种“平台聚资源、链条强转化、企业筑生态”的发展路径,既彰显了青岛“海陆联动+制造硬核”的差异化优势,也为全国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创新驱动、生态协同”的青岛范式。

政策赋能激发企业创新热情

“这几年,青岛的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从研发补贴到人才政策,每一项都实实在在地助力企业发展,让我们充满信心。”海卓动力(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银广感慨地说。这家成立仅5年的企业,围绕电解水制氢和燃料电池两大核心板块,构建了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燃料电池固定式发电、电解水制氢装备三大产品系列。在政策支持下,其燃料电池产品已成功出口俄罗斯,应用于百吨级矿用卡车,打开了国际市场。

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区,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大鹏向记者展示了公司自主研发的矿山无人驾驶系统:“我们的无人矿卡编队技术已在青岛港、宝日希勒露天煤矿完成极寒场景测试,实现零下42℃环境下24小时连续作业,土方运输效率提升15%。”谈及区域竞争,李大鹏认为青岛的优势在于“场景开放度”。青岛市政府专门出台《青岛市低速无人驾驶车辆道路测试与商业示范管理实施细则》,允许民营企业在港口、矿山等复杂场景开展自动驾驶实测,“这种‘制度型开放’让我们的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仅用了18个月。”

近年来,青岛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相继发布《青岛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年—2025年)》《青岛市民营领军标杆企业培育管理办法》《青岛市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等一系列政策,从创新、资本、人才全要素赋能,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障。青岛市鼓励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产业链配套力度,2024年,670家企业获得小微企业创新转型项目扶持资金2.7亿元,589个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进入市级评审环节,拟获扶持资金1.5亿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曾在2024年青岛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公开评价:“青岛一系列政策举措,从多个维度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极大地激发了民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对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政府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服务平台、营造良好氛围等举措,切实解决了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痛点与难点,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青岛民营经济进阶的必答题。从海洋科研的“深潜”到新兴产业的“腾飞”,青岛正以创新为引擎,促使民营经济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的跨越,这些生动注脚共同构成了“青岛样本”的核心内涵。通过政策赋能与场景开放的“双轮驱动”,青岛已形成“以海洋经济为引领、制造硬核为支撑、民营创新为主体”的独特生态。这种将国家战略与民营活力深度融合的“青岛样本”,不仅破解了民营企业技术突破中的场景获取难、要素匹配慢等共性问题,更探索出一条“制度创新—技术突破—生态集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杨超强调,站在新起点,青岛将继续以“海陆联动”的开放胸怀、“专精特新”的培育逻辑,打造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城市,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民营经济创新力量。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