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市农科院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青岛综合试验站专家团队深入东营盐碱地进行考察调研, 全面分析“青砧”系无融合苹果砧木在盐碱地的适应性,为适宜品种的选育和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专家团队在盐碱地的不同地块选取了超过50个样本点,对土壤成分进行检测分析,数据显示,部分地块的盐碱度高达2‰-3‰ ,土壤肥力状况差异较大,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含量不均。结合盐碱地的生态环境,专家们把“青砧1号”“青砧2号”等多个“青砧”系苹果砧木分别与“鲁丽”“瑞雪”“烟富3”等10余个主栽苹果品种进行了匹配、对照、分析,评价和筛选耐碱性较强的苹果砧穗组合。
良种还需良法。除了品种支撑,“以地适种”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同样不可或缺。专家团队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东营盐碱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协同优势,对种植密度、灌溉方式、施肥策略、病虫害防治措施等进行深入讨论,联合探索切实可行的苹果种植栽培模式。
此次调研,为“青砧”系苹果砧木“落户”盐碱地打下了根基。下一步,青岛市农科院将聚焦种子“芯片”,瞄准盐碱地开发利用科技支撑短板弱项,开发适宜种源,促进成果转化,为盐碱地注入苹果生长的生机与希望,助力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