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需求量巨大,陪诊师准备好了吗?

“我们是按小时收费,一小时50元,月收入要看具体客户数量,我的客户里老年人偏多。”来自橙医医疗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橙医陪诊”)的陪诊师马晓艳告诉记者,穿梭在青岛各大医院中协助客户完成就医问诊、打印相关检查报告、完成就医缴费等事项已成为她的日常工作。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银发经济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随着近年来养老服务需求多样化,陪诊服务应运而生。

2024年以来,陪诊服务进入快速规范化阶段。上海市将在2025年2月至7月,在浦东、杨浦、黄浦等9个区启动陪诊服务试点。上海之后,3月10日,成都市公布了首批陪诊服务应用试点医院。

陪诊师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型职业,吸引了大量从业者,资料显示,青岛有两三千人从事陪诊服务。

老人独自就医难

一进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映入眼帘的便是两块电子立牌,上面标明了当前门诊楼每一层的科室。在前来就医的人群中,就有几个人用山东方言询问门口保安,“俺这个情况应该上几楼找医生?”

“其实我们医院对于科室分布的指示很齐全,大部分年轻人在线上挂号后,来到医院都能够自行找到相应科室,但是很多老人看不太明白分布指示,所以找到相应就诊科室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医院门前的保安告诉记者。

随着各大医院线上小程序的普及,越来越多人通过线上小程序便能够完成当天挂号或预约挂号,为就医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现在用手机打开医院公众号,凌晨就能预约专家号。”带着父母来医院看病的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张女士边说边展示着手机界面,通过医院小程序便完成了其父亲就医挂号和检查缴费。

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每一层的自助挂号机前都站着一名导医,“导医和医院的志愿者可以帮我们挂号取号,但如果问他们科室应该往哪走,他们只会告诉你在几楼哪个方向,具体的位置还要靠自己找。”张女士告诉记者,医院所配备的导医和志愿者大多只围绕自助挂号区进行就医基础服务。

但实际上医院就诊需要做的各项检查分布在不同的楼层,取药也需要到特定楼层领取,“如果让我父母自己来医院做检查,我敢说,医生开两个检查项目,就够他们找一下午了。”张女士说。

在张女士看来,目前数字化挂号、跨科室就诊等流程对年轻人而言可以轻松完成,但对老年人独自就医构成障碍。

目前,子女与父母“同城不同住”甚至“千里相隔”的现象日益普遍。当子女因工作距离或时间问题难以抽身时,陪诊服务便显得很有必要。

医院所配备的导医和志愿者大多只围绕自助挂号区进行就医基础服务。

让陪诊服务更优质

2024年以来,陪诊服务进入快速规范化阶段,尤其在政策试点和老龄化需求推动下,陪诊服务逐渐转向专业化。

目前我国有陪护公司100多万家、家政公司40多万家,陪诊企业注册量不到1800家。从供给来看,优质陪诊服务供给仍有缺口。

成立于2022年7月的橙医集团,自成立开始,便尝试从供给侧入手,通过培训更多优质的陪诊服务从业人员,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陪诊服务。

马晓艳有过诊所、药房工作经验,也在养老院做过主管,现在是橙医陪诊的一名陪诊师。

“客户预约的是今天上午9:58的号,在接到陪诊订单后,我会发送一条短信给服务对象,提醒他们就医时间、地点以及需要准备的证件和检查材料。”马晓艳告诉记者。

在就诊人群中,不熟悉医院就医流程、就医时未带齐证件和检查材料的情况,频繁出现在老年患者及外地就医群体中。

“今天的这个订单是客户委托我带他的父母去医院做检查,他本人在北京工作,无法及时回青岛。”马晓艳说,“客户提前在小程序上为父母预约挂号,但是怕老人来到医院后找不到科室,错过了叫号。”

在马晓艳的帮助下,老人只需要坐在叫号区前的座椅上,马晓艳则为老人现场办理签约、挂号、找好就医诊室,当叫号区叫到老人的名字时,她便将两位老人接引到相应诊室就诊。

当子女因工作距离或时间问题难以抽身时,陪诊服务便显得很有必要。

“有时候相比于子女,我们更懂老人的病情。很多老人在就医的时候并不能准确地描述病情,需要我们去告知医生老人的具体情况。”马晓艳告诉记者,“像是与服务对象做了一天临时家人,我很喜欢与老人交流,这也与我的‘慢性子’有关。”

陪诊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理解能力及沟通应变能力,橙医集团在招聘陪诊师时,更看重有医疗行业或者家政服务行业从业经验者。

结束了上午的陪诊服务,马晓艳带领两位老人来到他们下午就诊的科室,“今天的订单上午就结束了,客户下午挂了另一个科室的号,我也是担心两位老人下午找不到对应的科室,就提前带他们来找好位置。”马晓艳说。

据马晓艳介绍,机构定时组织线上培训,为橙医陪诊师们提升陪诊服务质量。橙医集团的培训课程涵盖了医学常识、医院常识、服务常识等内容,以便陪诊师更好地知晓某类疾病应前往何种医院,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截至目前,橙医集团已在全国开设了近60家分公司,拥有5000余人的陪诊师团队。“目前我们在青岛共有30余名陪诊师,为客户提供包括就诊规划、就医陪诊、住院辅佐、院内护理等服务。”橙医医疗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实际上,从代为预约检查、陪同问诊到协助取药、解读医嘱,专业陪诊师的角色正从“跑腿代办”向“全流程健康协管”延伸。

有机遇也有挑战

尽管全国陪诊服务正逐步迈向规范化,但这一新兴行业仍面临挑战。

聚焦青岛,青岛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数量为238万人,居山东省首位,老年人口占比达23.8%,已经进入中度老龄社会,叠加异地就医群体涌入,催生出庞大的陪诊需求。在这庞大的需求背后,服务供给的“质”与“量”仍面临双重考验。

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旭表示,整个陪诊服务行业存在准入门槛低、陪诊服务不规范、陪诊员素质参差不齐、来源不一等问题,陪诊师既缺乏系统性培训,也无专业性指导,未必能真正提供就医便利,反而可能加重患者负担。

在青岛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刘旭提交了关于规范医疗陪诊服务的提案。他认为,随着互联网和健康服务的拓展,陪诊服务由网站形式转为APP形式,其新颖内容填补了市场空白。

掌握专业知识的陪诊师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目前陪诊服务方兴未艾,行业规范和监督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刘旭看来,当前市场上存在大量缺乏资质与培训的“野生陪诊员”,可能因不熟悉医疗规范或沟通失当,导致误诊风险传导或医患矛盾激化。

“部分陪诊师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服务类似于此前大火的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培训认证,受培训的人员可能并不具备实际从业的能力。”橙医集团经理陈占广指出,“针对过往相关培训机构出现的问题,我们注重强化陪诊师对医学、医院知识的学习理解,在提供服务时,基于对医院的认知,他们能更好地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医院,不去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也更加契合分级诊疗的本质。”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深,陪诊服务注定要走向专业化、品质化。从“有”到“优”,沿着这条路径,陪诊服务行业将能更好地构建全龄友好型医疗生态,让“银发一族”老有所“医”。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周润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