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耳熟能详的节气歌,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青岛市社会福利院将社会工作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相结合,开展了系列文化特色主题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新生,也给院内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带来了别样的温暖和关怀。
春之篇:唤醒记忆,播种希望
清明时节,社工以清明节的由来为切入点,为供养对象们讲解节日来历,带领他们赏花踏青、吟诵关于清明的诗句,还现场教授供养对象制作青团。揉面、包馅、蒸制,供养对象们认真学习,一个个青翠欲滴的青团在他们手中诞生,大家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谷雨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最佳时节。社工带领供养对象们认识种子及移栽绿植,让供养对象们自己完成挖坑、松土、播种和浇水,使他们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夏之篇:清凉一夏,乐享非遗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端午节,福利院组织供养对象们一起制作香囊、编织五彩绳。社工们准备了各种香料和布料,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缝制出一个个精美的香囊。艾草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驱散了夏日的暑气,也寄托着供养对象们祈求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夏至时节,福利院开展了“清凉一夏”主题活动。社工们带领供养对象们学习制作传统消暑饮品——酸梅汤。乌梅、山楂、陈皮、甘草等食材在锅中熬煮,散发出阵阵清香。尝一口,酸甜交织、清爽美味的口感瞬间充盈口腔,为供养对象们带来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秋之篇:探究奥秘,收获喜悦
“秋分微凉时,乐享丰收节”。考虑到供养对象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社工们在活动设计上注重趣味性和参与性,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五谷丰登”拣豆子比赛是将红豆、绿豆、黑豆、黄豆、花生、大枣等谷物混合在一起,让供养对象们分别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通过分拣豆子,既锻炼了供养对象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让大家在紧张刺激的比赛中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
“一叶知霜降,一雨感秋深。”社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趣味活动,引导供养对象们认识霜降节气的特点,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节气与天气、农事的关系。“霜”是如何形成的呢?带着疑惑,供养对象们尝试制作“霜花”,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创意。
冬之篇:温暖相伴,共度寒冬
“冬至到,吃饺子,家家户户乐陶陶。”供养对象们用黏土捏制饺子的基本形状,利用麻绳和无纺布对“饺子”进行装饰,通过剪、贴、折、粘等形式做出了不同形状的手工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冬至的期盼和对冬天的热爱。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寒冷的日子,供养对象们商量着做个“冻冰花”来感受冰冻的晶莹之美。大家一齐动手把收集到的干花放入容器中倒入清水,然后把容器放到室外自然冰冻,静静的等待冰花的盛开。神奇的旅程过后,多彩的冰花在阳光照射下更加晶莹剔透,供养对象们兴奋不已,漂亮的冰花作品是他们和冬天最好的对话。
从春意阑珊到雪落成诗,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伴随着时光的印迹一路走来,陪伴供养对象们拥抱春的蓬勃旺盛、领略夏的葱茏热烈、阅读秋的斑斓甜蜜、走过冬的银装素裹,在学习、实践中绘就岁月诗篇、收获珍贵成长,增强了供养对象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让他们通过二十四节气看到了一个更加辽阔的人文世界。
当社会工作遇上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一种探索。未来,青岛市社会福利院将继续探索更多元化、更接地气的活动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通讯员 顾琰琰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