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场日益繁荣的当下,各类金融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收益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法现象。其中,“代理退保”“代理维权”“减免债务”等不法中介乱象,正悄然威胁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秩序。今天,我们通过案例,一同看清这些骗局的真面目。
典型案例一
市民张先生于2015年1月通过电话销售方式投保了一份20万元保额重疾险保单。2023年6月,一位“专业理财人员”向小区邻居提供免费保单讲解,表示张先生的保单保费高、保额低,且正常退保金额也非常低,很多投保过该险种的客户都通过其代办了退保,可以比自行退保多退很多钱,而自己只收取500元—1000元“辛苦费”,并向张先生出示了一份年收益率高达10%的理财方案,建议张先生也跟其他邻居一样,退掉手里的保单来投资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张先生听了很心动,但还是不放心,专程到保险公司确认保单情况。
经保险公司调查,张先生投保的是交10年保障至80周岁的重疾险种,还有1年多就缴完保费,现在退保非常可惜,退保有一定损失,但比“专业理财人员”告知的退保金额要高很多,经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讲解后,张先生恍然大悟,意识到差点落入“代理退保”的陷阱。
案例分析:经调查,上述案例中的“专业理财人员”其实是“代理退保”黑色产业利益链上的人员,利用客户对保险合同的不了解及逐利心理,诱导客户委托其代理退保,并将退保金额购买其推荐的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以达到收取高额代理费用、新产品佣金等目的。代理退保黑色产业链通过诱导消费者非理性退保,致使其面临高额代理费、保障中断、再投保成本激增及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经过客服人员的耐心说明,客户系统了解了保险合同的内容,意识到“代理退保”人员的险恶用心,庆幸自己没有上当,否则将财保两失。最终,客户选择继续持有保单,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防范提醒:退保会给客户带来三重损失。保单生效后,犹豫期外申请退保,只能退还保单的现金价值,而不是已交保费,通常是有损失的。建议在申请退保前,先查看一下保险合同现金价值表中的退保金额。同时,保单退保即保险合同终止,原来由保险公司承担的高额医疗费用风险、意外风险、身故风险等,均由客户及其家庭自行承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健康问题增加等,重新投保会出现保费增加、附条件承保,甚至拒保等情况。且新投保保单有等待期,等待期内出险,保险公司是不承担保险责任的。客户在保单持有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可通过保单销售人员、官方客服、官微等官方渠道了解,或通过监管机构等正规途径咨询或维权。切勿相信网络广告,以免落入不法分子陷阱,损害个人的财产及个人信息安全。
典型案例二
日前,市民张先生收到一条自称是“专业金融维权机构”发来的短信,声称可帮他办理高额保险退保,手续费低廉。王先生此前购买了一份长期保险,近期因资金周转问题,正犹豫是否要退保。看到短信后,他心动不已,随即联系了对方。对方声称他们有专业的团队和渠道,与保险公司内部人员熟悉,保证能帮王先生全额退保。在诱导下,王先生按照要求提供了身份证、保单、银行卡等个人重要信息,并签订了一份所谓的“代理退保协议”,还支付了一笔前期费用。
然而,后续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张先生的意料。在“代理退保”过程中,对方不断以各种理由要求张先生继续转账,说是用于打通关系、应对保险公司调查等。当张先生意识到可能被骗,想要停止委托时,却发现自己不仅损失了前期支付的费用,个人信息也被泄露。更糟糕的是,由于他中途配合“代理退保”中断与保险公司的正常沟通,其保单权益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面临被保险公司认定为恶意退保、列入行业黑名单的风险。
案例分析:这一案例正是不法中介打着“代理退保”旗号实施诈骗的典型。不法中介往往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渠道广撒网,以“全额退保”“高息借款”“减免债务”等诱人说辞吸引消费者。他们利用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欠缺和一时的经济困境,编造虚假理由,骗取信任。而在办理所谓“代理业务”时,要求消费者提供大量个人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被用于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如电信诈骗、盗刷银行卡等,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财产损失和安全隐患。
防范提醒:“代理退保”等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破坏了保险合同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大量不合理的退保行为,不仅影响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也使得其他诚信投保人的权益间接受损,损害了整个金融行业的信誉。面对这些不法中介的骗局,消费者应主动学习保险、信贷等金融知识,了解各类金融产品的特点和权益,提高自身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如果对金融产品或服务有疑问、需要维权,应直接联系金融机构客服或通过正规的投诉渠道反映问题,切勿轻信不明来历的“代理维权”机构。同时,消费者还应时刻牢记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不随意向陌生机构或个人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等信息,避免因信息泄露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张吉鹏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