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机器狗、人形机器人相关话题大火。
在10月份的特斯拉“WE ROBOT”发布会上,埃隆·马斯克向观众描绘了一幅未来人形机器人的蓝图,这些机器人将能够执行遛狗、修剪草坪、购物、照看儿童等日常任务,并有可能成为人类的导师和朋友。
同月,一则关于“泰山上的机器狗”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视频中来自国内企业宇树科技研发的机器狗,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负载着一箱与其体积相仿的物品,轻松地在山路上移动。单条视频在抖音平台上目前点赞量最高超66万,有网友评论道“什么时候背我上山?”
《我,机器人》《赛博朋克2077》等电影和游戏作品中的场景似乎已近在咫尺。
宇树科技是国内最早走出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双通道商业化道路的机器人企业之一。
从一条机器狗开始
自20世纪50年代起,科学家对仿生机器人(Bionic Robots)的研究便已展开,他们将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作为模拟对象,而猫、狗,因其四足具备更好的稳定性、地形适应性等特点,在一众仿生对象中脱颖而出。
2005年,随着波士顿动力公司“大狗”(BigDog)四足机器人的推出,公众对于“机器狗”这一概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让行业看到更多可能。
2015年,90后技术“极客”王兴兴带着自己的机器狗——XDog参加国际智能星创师大赛。当时,波士顿动力的液压技术方案在业界占据主流地位,可王兴兴却相当看好电驱方案,XDog从底层电机驱动板、整机机械结构到整机运动控制算法,都是其自主研发。
王兴兴较为成熟的电驱方案让XDog在比赛中展现出不俗实力,在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也吸引了众多投资人的目光,而这款机器人也奠定了宇树科技未来的产品技术路径。
2016年7月,王兴兴在杭州正式创立了宇树科技,在团队和资金的加持下,公司于成立一年后,正式推出了首款四足机器人产品——Laikago,名字取自世界第一条上太空的狗—莱卡。
凭借性价比最优和代码完整开源的优势,Laikago一经发布,宇树科技就迅速获得了商业订单,包括东京大学、本田研究院、利兹大学等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实验室纷纷前来咨询并购买,让宇树科技打响了自己在行业内的“第一枪”。
有媒体是这样评价当时产品上市的情况:“让机器人科研领域有了一款能买得到的电驱四足机器人,走出了‘无狗可用’的困境。”
宇树科技的电驱四足机器人,让行业摆脱了“无狗可用”的困境。
“破圈”的四足机器人
作为初创型公司,宇树科技与波士顿动力等公司相比,显然是一位行业“后来者”,但它为何能迅速站稳脚跟?
对市场趋势的研判是个关键。在Laikago上市的2017年,市面上的四足机器人寥寥无几,尤其是具有商业化潜力的电驱四足机器人几乎为零。
“当时我们就察觉到,低成本、轻量级、高性能的产品将成为四足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创业伊始,王兴兴与团队就在思考如何让四足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问题,在他们看来,首先要把成本跟零售价“打下来”,做到高性价比。
相较于电驱方案,传统的液压方案曾因其更高的功率和可靠性而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其高昂的成本也是导致四足机器人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
因此,王兴兴与团队坚持电驱方案,并且坚持产品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与生产,以掌握供应链的主动权。
“产品上的电机、减速器、锂电池包、传感器以及激光雷达等都是我们自己的,在杭州我们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宇树科技市场总监黄嘉玮告诉记者。
“全自研生产的好处是能够绕过中间商环节,从而在保证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王兴兴表示,“例如我们自主开发的激光雷达就非常匹配我们的电机参数。此外,在续航能力方面也有显著提升——最初版本的产品只能持续工作一到两小时,而现在则可以延长至四到五个小时,这比市场上同类产品高出两到三倍。”
在控制成本和技术迭代升级下,宇树科技的AlienGo机器人成功进入到巡检机器人领域。
宇树科技形成了以电力巡检为核心,还在消防救援、医疗消杀、地质勘探、工业检测等领域拓展使用。
“我们的产品已经在国家电网的部分设施进行巡检服务,使用四足机器人进行电力巡检,不仅可以提升巡检准确度,也是一个将事后排故转向事前排查的过程。”黄嘉玮告诉记者,宇树科技形成了以电力巡检为核心,还在消防救援、医疗消杀、地质勘探、工业检测等领域拓展使用,合作客户已有数十家。
除了工业领域,宇树科技不断探索其产品的进一步商业化应用。黄嘉玮告诉记者,2021年春晚是公司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2021牛年春晚,24台四足机器人A1以小牛“犇犇”的形象登上春晚舞台,它们整齐划一的动作,憨态可掬的形象成为不少大人小孩的“心头宝”,实现了流量“破圈”。
“春晚后,找我们询价的人数暴增,但基本是C端消费者,一听要几万块钱,也就没了下文。”对于科研和商用而言,以往产品的价格是充满“性价比”的,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样的售价确是十分昂贵。面对泼天流量带来的订单,宇树科技却只能眼看着流失掉,这也坚定了他们要做一款消费级产品、打入C端消费市场的想法。
宇树科技核心零部件全自研生产,能够控制供应链成本的优势,再次发挥了作用。研发团队对产品就像“搭积木”一样,仅用了4个月时间,就将Go1这款产品推向了市场,当时售价做到了1.6万元。宇树科技也成为近年来全球首家公开零售高性能四足机器人的企业。
几年发展下来,宇树科技的产品线更加清晰,按照类型形成了消费级/科研机器人、行业级机器人两大类。其中,消费级/科研机器人包括Go1、Go2、A1三种,起步售价在万元左右;行业级机器人包括B1、B2、Aliengo三种,面向高校、工业企业、发电站等,主要应用于科研、工业巡检、货物搬运等场景。如今,宇树科技占据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场出货量的60%以上。
“造人”的时机到了
随着人工智能在全球的热潮持续涌动,人形机器人作为最佳载体之一,成为下一个黄金赛道。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0.17亿美元(约为723.8亿人民币);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约为1068.3亿人民币),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1.19万台增长至60.57万台。在其中,2024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1.58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近380亿元,销量将从0.40万台左右增长至27.12万台。特斯拉、小米、华为、三星、谷歌、小鹏、科大讯飞等企业纷纷入局。
2023年,宇树科技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通用人形机器人H1。2024年5月,再推“升级版”G1,拥有较强的AI功能,基础版售价9.9万元起。
人形机器人属于人工智能领域下的具身智能概念,与宇树科技之前所研究的仿生机器人并不相同。
H1、G1的发布,标志着宇树科技开辟出自己的第二赛道,成为国内最早走出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双通道商业化道路的机器人企业之一。
谈及涉足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原因,王兴兴坦言是时机到了。“一是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的布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二是生成式AI技术的成熟,让人看到AI赋能机器人发展的潜力;三是客户对于我们研发人形机器人的期待。”
人形机器人属于人工智能领域下的具身智能概念,与宇树科技之前所研究的仿生机器人并不相同。这种跨越,可以理解为从“动物”到“人”,人形机器人除需要更高的灵活度、感知能力、续航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灵魂”,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刚好填补这一空白。
时机到了,宇树科技选择顺势而为,充分发挥自身在硬件领域的优势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希望推动整个行业技术的进步。
宇树科技的“迅速”再次得到了体现。从项目立项到H1的发布,仅用了不到6个月的时间,而整个项目组仅有3名专职员工。
“我们的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业务共享研发人员。”黄嘉玮向记者解释道,“这是因为这两个领域在硬件、电子控制系统、软件、OTA升级平台以及AI算法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共通性。”
黄嘉玮进一步透露:“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将在B端工业领域率先得到应用。然而,目前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尚未达到真正商业闭环的阶段。只有当B端市场成熟后,人形机器人才会大规模进入服务业。”他补充道,宇树科技已经与吉利、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工厂展开试点合作,在部分制造工序上部署了人形机器人。
筹备当下,着眼未来。正如“宇树”这一名称所寓意的那样——“帮人类点亮科技树”,宇树科技始终在进化,努力将其愿景变为现实。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王振麟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