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科技金融是交通银行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服务“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和根本任务。交通银行作为国有银行,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既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要求,也是新时期推动自身经营管理改革转型、业务结构调整优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交通银行青岛分行在经营战略、机制建设、产品设计、服务方式等多维度探索创新,服务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建设,建立强大的行业研究能力和专业化风控能力,打造商行和投行一体化服务体系,实现全生命周期服务覆盖,成为陪伴企业成长的重要伙伴。
加强科技金融机制体制建设,强化顶层设计
加强“四专”体制机制建设。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成立科技金融工作团队,以专营团队、专属产品、专项政策、专门风控的“四专”机制,通过机制优化、流程再造、产品创新多措并举,负责推动科技金融工作发展和产品、服务创新。
强化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完善科技金融考核体系。在考评体系中设置科技金融相关的考核指标,强化考核支撑,根据所处区域特征体现考核方式、考核目标的差异化,指标分值与科技金融首篇大文章相匹配。加大科技金融资源激励。交通银行通过开展专项劳动竞赛活动等持续对科技金融业务开展足额资源配置,资源到人、到户,撬动支行客户经理展业积极性。
引导授信向科技金融倾斜。青岛分行发展科技金融,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做大做优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客群。重点支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及普惠型科技型民营企业,提高中长期贷款投放。加大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主业相对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但暂时遇困的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丰富科技金融风控体系。交通银行不断探索数据驱动的科技企业风控模型,上线针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级路径,增加专利权数量、研发人员占比等子模块,更符合科技型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细化贷后管理细节,提升部分重点科技型企业随访频率,及时了解企业的成长情况,将部分重点指标达标或纳入产业名单等作为贷后关注的重点。
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精准服务
搭建科技金融客户数据库。为进一步实现精准营销,全面提升科技金融客户服务效率,交行整合内外部资源,搭建了科技金融客户数据库。数据库包含工信部、科技部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可实现数据定期更新,并设置了各类客户属性、业务合作信息等多维度客户标签,配套全生命三大周期十大场景服务方案,通过全方位“画像”对企业开展精准服务。截至2023年,交通银行共为828户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197亿元,贷款余额148亿元,年度增速50%。
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基础研究投入较薄弱、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创新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健全等是科技型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痛点。针对上述情况,交通银行对科技企业实行分层分类管理,提供全生命周期、全场景覆盖、全方位赋能的金融解决方案。一是对初创期企业,积极拓展科创易贷等创新性金融产品。二是对成长期企业,通过研发贷、贸易融资等产品,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和成长性的客户群体。三是对成熟期企业,发挥交银集团综合化经营优势,加强“投贷债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积极联动交银租赁、交银投资等子公司,满足企业盘活资产、降负债率等个性化业务需求。
开辟审批放款绿色通道。交通银行通过对系统端企业授信流程进行优化,降低客户经理在授信业务收集资料、人工调查、撰写报告、纸质归档等案头工作负担,同时通过加强系统数据直连模式提高企业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及完整性。审批部门开辟审批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贷款业务审查的支持力度,优先保障相关项目的审批。放款中心设立绿色放款通道,落实专人审查,在放款审批标准不放松的前提下,提高业务放款审批的优先级、提升放款效率。
“商行+投行”的综合化解决方案。打造“商行+投行”“境内+境外”“融资+融智+融技+投资”“贷+债+股”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全市场、智能化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青岛某股份有限公司审批投放并购贷款,用于并购上海某汽车网零部件有限公司股权。公司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链传动行业重点出口基地,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通过本次并购,拓宽了业务渠道,降低了采购成本,丰富了下游客户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联合交银租赁,支持科创企业多渠道、低成本融资,为某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投放融资租赁5亿元。成功发行青岛西海岸某集团定向债务融资工具(混合型科创票据),成为全国首笔置换“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的混合型科创票据,山东省首单混合型科创票据,创山东省近三年同品种、同期限历史最低票面利率。
搭建科技型企业评价体系。交通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特征,建立了“1+N”科技型企业评价模型,模型包含人力资本、科研创新、经营成效、社会认可、行业地位五个维度,实现全国60万户科技型企业进行全面评价,并在科技金融业务营销、产品研发、授信审批、贷投后管理等场景实现应用。通过充分挖掘评价体系对业务的促进和场景应用,更全面地了解科技型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创新推出“交银科创”品牌。交通银行将科技金融作为战略特色,发挥金融科技和全牌照优势,整合集团资源、重塑产品服务,推出“交银科创”品牌,搭建四大产品体系和三大场景生态。以“交银科创·易投”积极支持股权融资,以“交银科创·易贷”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以“交银科创·易融”推动债券融资支持提质增效,以“交银科创·易租”不断丰富融资租赁等支持手段,以“交银科创·易链”服务强链补链延链,以“科创·易智”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以“交银科创·易园”赋能产业园区科技型企业集群发展。
持续推动减费让利于企。交通银行加大对科技金融领域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补贴力度,对于科技创新再贷款、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项“卡脖子”贷款给予FTP补贴。加强与市、区(县)两级科技局、工信局、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协会等部门沟通和互动,通过签订协议、举办活动等方式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获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重点名单,结合地方政府财政补贴、贴息、税收优惠、政府风险补偿金、担保公司担保等机制方面的安排,加强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服务。
开展白名单企业对接。根据人行青岛市分行工作安排,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持续开展与9146户科技型白名单企业、7682户“专精特新”白名单企业的服务对接,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通融资堵点,协助用好各区出台的专项扶持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末,科技型白名单企业贷款增幅超25%,“专精特新”白名单企业贷款增幅超100%。
加大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
加快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深入对接数字化、区块链产业链服务平台,积极对接中企云链和金网络公司,充分利用“云信”“航信”可拆分、可流转的特点,突破现有产业链融资仅服务一级供应商的限制,为更多小微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实现了制造业、建筑业等80余户核心企业系统对接的突破,提高了融资效率,促进了业务的批量拓展,实现产业链提效增质。为国内制造业龙头集团打造了“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交行”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以“一家分行做全国”的模式,通过核心系统对接,实现企业融资申请“秒”到账。2023年末,线上产业链融资122亿元,同比增幅158%。
加快信贷产品创新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量身制定金融服务方案,推出了“普惠E贷”“科创易贷”“专精特新贷”“研发科技贷”“人才贷”“高新贷”等,确保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2023年,累计为60余户发放“人才贷”“专精特新贷”“高新贷”等科创贷款2.2亿元。
推动供应链票据发展。交通银行运用电子商业汇票“秒贴”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客户在线融资服务效率,对符合交通银行准入条件的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贴现快速到账。2023年累计为科技型企业签发票据44亿元,贴现29亿元。同时,交通银行积极进行供应链票据系统推广,为国内制造业龙头完成青岛市首家供票系统对接并成功放款,帮助其打造了全生命周期的供应链流转,实现了平台凭证流、信息流、资金流、合同流的四流合一,助力为更多科技型企业赋能。
创新多种担保方式。第一,“见保即贷”模式。交通银行创新性同融资担保公司共同开展“见保即贷”业务模式,在该业务模式项下,单户科技型小微企业申请300万元以下授信额度,经担保公司审核通过,交通银行即启动签批审批制,无须再经分行零贷会审批即可出具审批通知单,极大提升了授信审批效率。截至目前,分行累计为该项目发放约2亿元贷款,支持80余户科技型小微企业经营生产。第二,“批量担保”模式。交通银行会同融资担保公司合作开展批量科技投保贷项目,对于入围集群项目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投保贷业务,交通银行承担20%风险敞口,借助该项目批量推动投保贷业务发展。第三,“高新贷”模式。针对青岛高新区科技型企业多的特点,交通银行与高新区管委创新推出“高新贷”产品,专门用于扶持青岛高新区内小微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活动的无抵押、无担保(个人保证除外)的贷款类业务。2023年新增投放“高新贷”2959万元,新增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9户。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雯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