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小记者走进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探秘招潮蟹的世界

10月27日,一群充满好奇心的青版财经小记者走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开启了一场精彩的海洋科学研学之旅。

小记者合影留念。

小记者积极举手参加采访环节。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老师告诉小记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始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它奠定了我国海洋科学学科的基础,也是我国海洋科学的发源地。”研究所里到处都是海洋生物的标本,还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室,小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了海洋科学的魅力和严谨。

小记者参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小记者立刻对在这里工作的叔叔阿姨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他们想象着这些科研人员多年如一日地在这个充满科学气息的地方,专注地研究海洋的奥秘,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开拓前行。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技教育基地授课专家段姣老师为小记者上了一堂关于招潮蟹的课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技教育基地授课专家段姣老师为小记者上了一堂关于招潮蟹的课程。据悉,段老师主要从事海洋生物污损的治理与防护研究,她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青项目及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作为核心人员参与组织科协高校科学营、中国科学院公众开放日、青岛市科技局科学日活动等大型科普活动。

小记者了解招潮蟹的外观特征。

历史文献中的招潮蟹


段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给小记者介绍了招潮蟹的生活习性和行为分布,让小记者仿佛走进了招潮蟹的奇妙世界。招潮蟹长得非常特别,它们的头胸甲就像一个特别的四边形,前面宽后面窄;眼睛突出在外面,特别醒目。雄性招潮蟹还有一对大小相差很大的蟹螯,大螯颜色鲜艳,有漂亮的图案,重量能占到整个蟹体重的一半,长度是甲壳直径的三倍多!雌性招潮蟹就不一样了,它的两只螯都是小螯,其他地方和雄蟹差不多。

小记者了解招潮蟹的生存环境。

招潮蟹住在哪里?它们喜欢在近海河口、滩涂和红树林这些地方安家,吃的是滩涂泥地里的有机物,是软质海岸的 “小霸王”。除了南极洲,世界各地的海岸都有它们的身影,不过热带和亚热带的种类最多,偶尔也会有一些在温带海域出现。在我们国家,华南沿海地区的招潮蟹种类特别丰富,南方沿海各地的招潮蟹也很相似。

认真听讲的小记者。

招潮蟹大部分时间都在吃东西。到了繁殖期,雄性招潮蟹会挥舞着大螯,就像拿着武器一样,向雌性招潮蟹求偶交配。

小记者还通过视频近距离观察招潮蟹的行为活动。他们看到招潮蟹在滩涂里灵活地跑来跑去,用小螯抓食物,雄性招潮蟹还会时不时地举起大螯,展示自己的威风,小记者们都兴奋得不得了,对招潮蟹的生活习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最令小记者感兴趣的无疑是制作招潮蟹标本生态瓶这一环节。在老师细致入微的指导下,小记者一个个都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拿起招潮蟹标本,眼神中满是专注与谨慎。

把蓝色沙子倒入标本瓶。

在添加模拟滩涂环境材料时,小记者挑选合适的蓝色沙子,轻轻地将其铺在生态瓶底部,模拟出滩涂的质感。接着,小记者小心地把招潮蟹放到生态瓶中。随后,他们寻找一些仿真珊瑚以及小贝壳等,精心地放置在瓶中,营造出更逼真的生态环境。整个过程中,小记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招潮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渴望。最后,老师进行封胶操作,用胶水把整个招潮蟹和点缀用的蓝色沙子一起包裹住,让招潮蟹和空气隔绝,使其能够保存得更加长久。

仔细观察招潮蟹。

把招潮蟹放到标本瓶中。

把小贝壳放到标本瓶中。



制作活动让小记者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各种工具,如何把握操作的力度和精度,从一开始的略显生疏到后来的熟练操作,每一个进步都清晰可见。

小记者展示制作好的的招潮蟹标本生态瓶。

并且,小记者对招潮蟹的生态环境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他们不再仅仅是从书本或讲解中了解一些表面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亲手打造生态瓶,真切地感受到了招潮蟹所生活的环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他们知道了合适的水质、泥沙以及植被对于招潮蟹生存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小记者近距离观察箱子里的招潮蟹。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小记者收获了满满的知识和快乐。他们对招潮蟹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每一个知识点都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装进了小记者的知识宝库。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