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 记者 董乔志
过去五年,新增世界500强区域总部6家、总数达50家,全市13家新增外资金融机构在这里落地生根。这,是扩大开放的市南。
95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2个技术创新联盟相继落户于此,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580项,有效发明专利2903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 这,是引领创新的市南。
2016年末,这里共有金融机构171家,金融业增加值实现270.12亿元,占全区GDP的26.6%,同比增长8.3%。这,是辐射带动的市南。
五年,市南区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勾勒出一幅浓重色彩的区域发展版图,在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协同区域的市南。
在国际上,把具备“扩大开放”、“引领创新”、“协同区域”、“聚集辐射”等核心功能的城区统称为“湾区”,而衍生的经济效应则称之为“湾区经济 ”,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也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发展“湾区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青岛要深化“三带一轴、三湾三城、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简短的几个字,背后是厚重的战略分量,特别对于市南区,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此,市南提出以“三湾一带”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城区系统、协调、精致发展,高标准建设海湾型都市区。具体为提升发展浮山湾区、突破发展汇泉湾区、保护发展青岛湾区、突出前海一线时尚主题、树立地下城市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加速融入“湾区经济”新时代。
“错位竞争”发展金融业,打造市南特色产业
世界银行曾有一个数据显示,全球经济总量中的60%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目前世界三大著名湾区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专家分析他们的最主要特征,即高度开放性、创新引领性、宜居宜业性、区域协同性。换一句话说,对于湾区而言,开放是湾区经济的活力源泉,创新是湾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宜居是湾区的魅力所在,区域协同是湾区的客观要求。
新常态中看发展。在过去五年,市南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连续跨越四个百亿元台阶,2016年突破千亿元,达到101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91.8%。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初显成效,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经济增长新动力不断涌现。
“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上的突出亮点,也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正所谓城市发展没有句号,只有逗号,哪怕路途多么遥远,多么艰难,市南区都将砥砺前行。
产业特色决定着一个湾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就纽约湾区而言,金融业好比这座城市的“顶梁柱”,对于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因此被赋予“世界金融中枢”的称号,并以此为“圆心”,向外辐射带动着全球金融产业的发展,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德国、新加坡的银行,日本的保险公司、美国的会计事务所、香港的财富管理公司……走进市南区海航万邦写字楼,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些附有“国际范儿”的企业。然而,这仅是冰山一角,当然在市南区集聚的国际企业不胜枚举,包括“衣食住行”应有尽有,而高端、时尚、繁荣等代名词便是这个城区的气质,引领着青岛的发展。再分析来看市南区的产业发展,举全区之力发展金融业是不二之选,并具有成为未来“湾区城市”中主导产业的潜质。
据统计,2016年市南区GDP突破千亿元,达到101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91.8%。其中,金融业作为辖区主导产业,为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止2016年末,金融业增加值实现270.12亿元,占全区GDP的26.6%,同比增长8.3%,拉动生产总值增长2.17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占财政收入近三成。
另外,市南区香港路拥有全市唯一的金融街,经过20多年的发展,集聚了大量国内外金融机构,有利于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局面。同时,市南区还有生活、医疗、教育等优质的配套服务,满足金融机构发展需求,为集聚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针对产业特点和区域优势,今年,市南区首次提出将通过“错位竞争”的模式发展金融产业。“所谓‘错位竞争’就是把发展金融业定位在青岛层面上,充分彰显市南特色。同时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促进产业发展,未来还要面向山东、全国,乃至东北亚的财富管理金融核心区。”市南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对症下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市南区正在编制《青岛市市南区财富金融发展规划》,初步确立了打造以定制型、高端型、创新型、绿色型、开放型和共享型为特色的财富管理中心六大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目前,信托、租赁两类持牌非银行金融组织是短板,相比于辖区内其他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今年市南区将强化政策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营造更好市场发展氛围,以此吸引更多这类金融机构入驻。”市南区政府相关负责人称。
“抢抓国家新一轮金融改革创新和开放机遇,引进和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金融企业(机构),促进国际金融机构集聚发展,打造全业态金融机构集群。”这是今年市南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内容。由此可见,发展金融业已成为市南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的形势下,想要破题经济增长,必须先要强化根基,在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开拓其他产业的发展。
结合市南区的产业特色,对于发展湾区经济而言,纽约湾区就是最好的实例,当然,我们不能一昧的效仿,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还要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争取早日实现迈入“国际湾区城市”行列的美好愿景。
“资本”融合“智本”,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纵观世界湾区经济的发展,不仅经济体量大,而且贵在创新。无论是旧金山湾区还是东京湾区,湾区城市通常都是区域创新的引领者。拿旧金山湾区南部的硅谷为例,硅谷早期以硅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著称,因而得名,现在它已成为所有高科技产业的代名词。不仅周围聚集了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而且还拥有像惠普、苹果、因特尔等世界名列前茅的科技型企业。
这是“资本”融合“智本”成功推动经济发展的体现,也是打破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然而,无论是吸纳人才,还是引进资本,实际上都离不开政府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通过和岳光溪院士合作,把原来的二代技术升级到了三代技术,节能减排上减少很大的投资,也能推动旧锅炉改造。”青岛特利尔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瑞国说。2016年,在青岛科协的牵线搭桥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光溪进驻青岛特利尔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共同致力于通过高新技术实现燃煤锅炉的清洁排放。
同年,市南区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产学研协同发展,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筹建水环境修复实验中心。实施“基地+项目+人才”相结合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快速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据统计,全区共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平台9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2个,居全市前列。
由此可见,在高层次人才的鼎力支持下,将有利于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包括技术层面转型升级,产业化水平提质增效,更有助于企业形成行业壁垒,增加市场份额。而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聚集更多像岳光溪院士的人才,才能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扩大经济增长。
据统计,2016年,我市在特利尔股份、袁策生物、罗博飞等企业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9家,柔性引进进站院士10名,其中,海尔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获得“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34家参加考核的工作站中,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为突破院所多但本地贡献小的难题,市南区还积极探索“院所经济”发展模式。强化政策引导,鼓励院所和科研人员以项目、团队方式在辖区内注册企业,通过科技服务机构、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实现成果本地转化。其中,海化院等单位获市级自主创新重大专项立项。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加快高层次人才培育,营造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今年,市南区出台了《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办法(试行)的通知》,其中,对新培育的高端人才给予200万元资金扶持,并连续3年给予10万元/年的公寓租赁补贴,或提供140平方米左右人才公寓,免租金使用3年,以及提供200-5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租金补贴。
多项举措并举,给予市南区“招贤纳士”灌入了一剂强心剂,有助于打造人才“强磁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同时,还利于吸引资本入驻,实现经济新增长。
加强财源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新增长
湾区经济靠港而生、依湾而兴,具有天然的开放属性,开放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优势。要想加入到湾区城市的行列,首先要具备吸引外资引进的条件,这也是发展“湾区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项数据显示,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分别达22家、28家、60家,地均GDP分别达每平方公里0.65亿美元、0.45亿美元、0.49亿美元。这意味着该区域的经济高度发达,换句话说,这里云集了大量高发展水平的国际企业,他们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踏风破浪,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综合分析近年来市南的发展情况,虽然经济体量无法与其相提并论,但从增速来看,经济发展还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特别是在资本引进方面。
2016年,市南区新批外资项目57个,合同外资7.5亿美元,同比增长752.88%,到帐外资3亿美元,同比增长0.09%。新获准境外投资项目协议中方投资额9.5亿美元,同比增长83.56%。其中,对外投资创历史新高。这是市南区提升专业招商水平,大力开展政企联合招商,对外推介区域投资环境,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全年新引进5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668个,实际利用内资130亿元,同比增长10%。新增2016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5的壳牌石油和排名第106的德华安顾人寿保险、国内电商行业领军企业店商互联等11个总部项目,全区市级大型总部企业达183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区域性总部50家。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只有把“地基”建好,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入驻,2016年,市南区新投入使用高端商务楼宇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全区投入使用的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商务楼宇129座,总建筑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其中,5A甲级写字楼15座、占全市的70%,税收过亿元楼宇26座,居全市第一。
下一步,市南区将强化“经济就是项目、项目就是经济”理念,加强财源经济发展。通过健全全员招商机制,编制招商目录,实施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全年利用外资3亿美元、内资100亿元以上。制定项目管理办法,落实区政府联系服务企业制度、项目月调度制度,建立大企业服务直通车,提升服务企业和项目质量水平等方式,促进辖区企业提质增效,实现经济新增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