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和青岛市新华书店主办、青岛书城承办的“杨志军新书《海底隧道》读者见面会”在青岛书城城市课堂举办。著名作家杨志军,良友书坊文化机构创办人、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知名作家、评论家张薇齐聚青岛书城,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为青岛读者分享了《海底隧道》的创作故事,畅谈儿童成长的热点话题。天天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张弋辉、青岛书城副总经理张蕾出席了活动。
《海底隧道》是作家杨志军创作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故事以祖国建设时期的山东胶州湾为背景,讲述了男孩儿圆圆的成长故事。圆圆自小就与远在青海“挖矿”的父母分离,同爷爷奶奶生活在黄岛。童年生活幸而有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与班主任张老师母亲般的呵护,但圆圆始终对父母抛弃自己的行为充满不解与怨愤。随着奶奶与爷爷的相继离世,孤单的圆圆便将张老师视为至亲。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连串震撼动容的秘密:原来,父母在青海是献身于国防保密工作;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姐姐也有着离奇的身世;还有“青春永驻”的张老师更是将大爱化作春雨浸润着一颗颗童心……于是,青岛与黄岛之间的轮渡便承载了故事的中每一段悲欢离合,海底隧道也就这样被盼望着成为生命与情感的通途。
杨志军:《海底隧道》的创作证明我有资格为青岛的悲而悲,为青岛的喜而喜
一段心灵跋涉的动人故事,一个珍贵岁月的神秘入口。“海底隧道”将亲情、师生情与家国大爱串联起来,为小读者展开了一幅情怀的长卷。《海底隧道》是《藏獒》过后,杨志军创作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他说:“其实每一位作家都怀有赤子之心,我希望将自己内心天真的一面表达出来献给孩子。这种表达除了基于创作的欲望,更多则来源于个人经历。我当过兵、务过农,在青藏高原生活了四十年。雪域高原造就了我敬畏自然与感恩一切的情怀,而这正是当下所缺乏的。所以我希望把这种情怀转化为故事传达给孩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保有纯粹的心灵,如此便有了《海底隧道》这本书”。从《藏獒》到《海底隧道》,从藏地高原到大海之畔,杨志军的作品一直带有故事源头的深深烙印。“我用了20年的时间融入了青岛的生活,《海底隧道》可以说渗透了我对青岛的理解,我已经可以为青岛的悲而悲,为青岛的喜而喜。”
臧杰:《海底隧道》传达了舍我忘我的精神
良友书坊文化机构创办人、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谈到阅读《海底隧道》的感受时说道:“一位成人作家转型创作独立的儿童文学作品,我想这是在追求一种非常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天真’。”把本真的情怀传递给孩子,让他们知道祖辈人的无私奉献与动人经历,这对当下的小朋友来说也是一种生活体验。“活动开始前,我让现场的小读者阅读了这本书的序言。在困难时期,杨志军的父亲会精心把三个鸡蛋分给每一位家人,却忘记了自己。这看似平静的描写却给我们传递了分享和舍我的精神震撼。”
张薇:丝丝入扣表达浸润着每一颗童心
“海底隧道”是现实中连接青岛与黄岛之间的一条隧道,更是连结历史,连结几代人的青春、生命、人生遭际和命运的通道。杨志军写来平静淡然,但其悠远深省的历史目光,击中的恰是现实越来越稀缺的理想情怀。“在杨志军创作的几十部小说中,《海底隧道》应该是最天真的一部了。我在阅读的时候看不到藏地荒原的波澜壮阔,反而感受到的是隐藏在小说背后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丝丝入扣却更具穿透力,它把大爱、情怀、悲伤、喜悦都表达得很平静。相信这样一部作品会伴随孩子们的成长。”张薇说。
活动现场,三位嘉宾还与现场的小记者和读者们热情互动。据悉,为配合世界读书日,在未来几天内,新华书店青岛书城还举办科普教育、民乐演奏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以积极倡导全民阅读的理念。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