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城市比做一个大家庭,那么城阳区这个家庭的家底在过去30年日渐丰厚。
1994年,城阳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区区的0.74亿元,之后连跨十亿、百亿大关,到2023年已经达到148.47亿元,为1994年的201倍,增长200倍。
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晴雨表”。
财政收入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经济状况、发展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是经济发展和政府工作的显著成果。
山河日月镌刻璀璨初心,30载春秋写就灿烂华章。
200倍的背后,正折射着城阳区30年取得的辉煌成绩,标注着城市发展沉甸甸的“含金量”。
今天,记者透过城阳区统计局一组组鲜活的数据,瞧瞧这一家子3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腰杆“硬”起来:GDP从31亿元到1397.42亿元
1994年建区之初,城阳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以化工、机电等行业为主体的乡镇工业发展,奏响了工业化发展的序曲。
30年来,城阳区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农民生活全面小康,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工业体量实现腾飞,体系不断健全,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到2023年,城阳区从轨道交通产业的“一支独秀”,到轨道交通、储能、集成电路的“三足鼎立”,再到“三高一核”“四新经济”全面起势,一个个产业新赛道重塑着城阳经济的骨骼;一批批具有高科技、高投资、高附加值的新质生产力项目蓬勃发展;三大功能区、八大专业园区、六条重点产业链,合力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堡垒,激荡起经济高歌猛进的澎湃动能。
家庭兴旺要靠顶梁柱,城市发展的顶梁柱是产业。
看农业崛起。城阳区拥有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利和味道(青岛)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2家,创建“青岛金花”培育企业5家(农业类)。2023年兽药生产企业销售额达19.56亿元,占全市82.2%;2023年畜牧装备制造销售额达17.73亿元,约占全市40%。
看工业腾飞。城阳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98年的106.48亿元增至2023年的1720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998年的192家增至2023年883家,总数位居全市第三位。2000年,城阳区规上工业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服装、木材加工、塑料制品等传统产品生产、加工。目前,全区规上工业涵盖32大类,铁路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化学原料制造、通用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等5个行业产值均在百亿以上,成为城阳区制造业的主导行业。
2023年,城阳区高新技术产业已壮大为千亿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3.6%,比2003年提高31.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看服务业逆袭。城阳区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从1994年的4.81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686.53亿元,总量为1994年的143倍;占GDP比重由1994年的15.55%提升至2023年的49.13%,在三次产业中发展最迅猛,从边缘逆袭成领跑。
凭借顶梁柱们的强力支撑,城阳区“腰杆”越来越硬。1994年以来,城阳区生产总值在31亿元的基础上,连跨百亿、千亿大关,2023年生产总值达1397.42亿元,是1994年的45倍,总体经济实力在全省县(市)区的排名由1994年的50名以后跃居2023年的全省第12位。
肌体“活”起来:亿元企业从1个到298个
时光的表盘之上,总有一些耀眼的时刻,标注历史的进程。1994年-2024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城阳区收获了30载春华秋实。
苦练内功,市场经济书写着跨越发展的时代篇章。城阳区企业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企业总资产由1998年的89.88亿元增至2023年的2713.97亿元,户均资产规模由0.47亿元扩大至3.1亿元。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870.62亿元,是1998年的20倍;户均营业收入从0.48亿元增至2.1亿元;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数量由1家增至298家。
勤修外功,春天故事演绎了改革开放的闪光足迹。2023年,城阳区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1038.92亿元,是2015年的近两倍。建区以来,城阳区累计批准外资项目达7395个,合同外资为310.9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为184.71亿美元。全区现存外资企业达1943个,总量居全市第一,占全市25%。建区以来累计有65个国家和地区在城阳区投资。外商投资制造业项目累计达4600个,合同外资为121.76亿美元;投资服务业项目累计达2100余个,合同外资为113.25亿美元。
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聚宝盆,人才是经济社会财富的活力源。只有每一个细胞健康成长,市场主体多、人才足、政策好、服务优,产业链供应链高效运转,才能让整座城市肌体焕发充分活力。
30年来,城阳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城镇化进程全面协调推进,常住人口由2005年的65.65万人发展为2023年的118.29万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城阳区人口在全青岛市增速第一、增量第二、人口最年轻,人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年轻化的人口结构,给城阳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创新力。
30年来,城阳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最初的几十家分别增长到2427家、2020家,青岛市上市培育库高企达19家。2023年获批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2024年入选全国创新百强区。
气质“靓”起来:公园项目从无到全市第一
“美”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民生发展的根本方向。30年来,城阳区坚持内容和内涵并重,增量和存量共进,管理和治理同步,丰富“美”的内涵,拓展“美”的空间,厚植“美”的优势,让“美”成为城市建设的鲜明特质。
乡村美了。城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久久为功,美丽乡村三级联创。35个城镇开发边界外社区(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18个社区获评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荣誉称号,农村人居环境品质达到“美乡村、惠民生”标准。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省级精品采摘园增加至6处,成为人人向往的特色田园乡村。
道路宽了。济青高速、环胶州湾高速、青银高速、青岛胶州湾大桥、龙青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全区在册公路里程共约509公里,城市道路约2591公里,青岛北岸城区“三横七纵”高快速路网框架基本成型。青连铁路、济青高铁同步开通,地铁1号线、8号线同步运营,百年老站城阳站重启,红岛高铁站开通运营,城阳已融入青岛“一小时生活圈”,迈入“双铁畅达时代”。
公园多了。从2001年开始,世纪公园、民生公园、青岛新天地、国学公园次第建成,2022年至2023年,城阳区完成山头公园、滨海绿道、公园绿地、林荫廊道条等65个项目建设,投资额、项目数居全市第一,城区呈现“远处有景、近处有园、处处有绿”的风貌。2022年,城阳区被评为青岛市唯一省级公园城市建设试点。
城市新了。从2018年至今,城阳区先后开展全区老旧楼院环境整治、小区及周边环境整治、打造老旧街区和完整街区的示范点等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老旧小区成了新示范。2023年,城阳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项目达222个,完成投资387.4亿元,其中列入市级重点项目150个,完成投资358.2亿元,城市品质和气质日异月殊焕新颜。
日子“潮”起来:社零额从6.73亿元到469.17亿元
“钱袋子”鼓了,怎么花?城阳区2023年民生支出达98.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达76%,其中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4%,卫生健康支出增长30.5%。
城阳人民的幸福指数,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脚步不断攀升。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4年的1736元,提高到2023年的31904元,年均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13021元,提高到2023年的70355元,年均增长6.0%。
居民衣食住行更殷实。
经济发展了,百姓手里的闲钱也越来越多。城阳区金融业蓬勃发展,存贷款由建区时的21.14亿元增至2023年的3512.67亿元,体量达建区时的166倍。
城阳区出租汽车从零起步,目前巡游出租车达到1241辆、网约车达12468辆。城市公交从建区的12条线路发展到现在的116条线路,运营公交车1700余辆,其中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占比达96.6%,线路总长度达1570余公里,日均客运量为25.5万人,覆盖所有行政村(社区)。
建区之初,居民燃气供应主要以液化石油气为主,管道燃气发展始于2001年,现建设天然气管道2210.6公里,年供气量达1.94亿立方米。建区以来,全区投入各类资金20余亿元进行供水设施建设,全区供水能力从建区时不足1万立方米,增至32万立方米。供热基础设施从零开始,发展到今天六大主力热源,总供热能力达蒸汽490吨/小时、热水1160兆瓦。
居民吃喝玩乐更潮范儿。
城阳区以建设胶东经济圈中心区为契机,塑造“潮生活,夜城阳”城市消费品牌,打造了吕家庄夜市等三类九大夜间经济聚集区,包含鲁邦水悦城音乐吧特色街区、利群万象汇时尚shopping街区、蔚蓝天安国际风情商业街区等业态丰富、各具特色的夜经济地带。
城阳区以节会为媒打造消费IP,市民欢乐汇、红岛蛤蜊节、樱桃会、惜福葡萄潮等特色节庆活动全年无休;流亭机场音乐节、开心麻花大剧院、青春足球场等文娱项目火热出圈。2023年,城阳区接待游客达1116.5万人次,较2004年增长近16倍。
199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6.73亿元,2023年达到469.17亿元,总量翻了六番,年均增速达15.6%,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2023年旅游收入达40.6亿元,较2004年增长57倍;星级酒店增至15家;3A以上景区增至10处。
居民学医养服更优质。
城阳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提升新层次。
建区之时,城阳区教委辖3处高中、8个镇的中小学,全区新建校舍11处、扩建校舍15处、新建教师住房174户。截至2023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323所,在校学生达20余万人,教职工人数为1.84万人。
截至2023年底,城阳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13家,是1994年的1.7倍,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达8382人,是1994年的13.1倍,有效医疗床位5085张,是1994年的13.7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名单,推动群众家门口享国家级诊疗服务。
城阳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逐年提升,2023年参保人数达到43.16万人,是2014年的2倍多。2023年末,全区医保参保人数为94.91万名。2023年,全区定点护理机构达66家,建成青岛市最大的失智专区,全区现有照护业务机构20家,备案床位为1358张。
1994年建区初期,全区仅有8个乡镇文化站,到2023年,全区街道、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已达270余处,增加30多倍,建成“十五分钟文化圈”;建成运动公园47处、健身步道600余公里,人均拥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为3.92平方米,形成举步可就的“8分钟健身圈”;建成拥有17片标准足球场的白沙湾足球基地和达到国际A级标准的5万座专业足球场—青岛青春足球场,拥有标准足球场151片,形成“15分钟足球运动圈”,实现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和文化、体育惠民活动提质扩容、普惠群众。
忆往昔,征程砥砺同心;看今朝,伟业催人奋进。
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而立之年的城阳,跨进新时代的步履更沉稳,正聚焦推动形成大青岛北部经济隆起带,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创新创意引领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胶东经济圈消费中心区、人文生态幸福家园,奋力打造湾区都市活力城阳;
踔厉奋发,踵事增华。而立之年的城阳,展望新时代的视野更宏大,将奋力打造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城阳样板”,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再造一个新城阳,奋力打造青岛时尚消费与科创服务新高地,努力为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城阳力量!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