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推进农业农村领域重点改革  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改革是第一法宝。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始。40年多来,有着改革基因传承的青岛,不断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强大动力。

近几年,青岛聚焦农业农村领域重点改革,自主谋划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示范村创建,扎实推进14项国家级、8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创新举措和改革亮点,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打造中勇当先行者。

从农民群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改厕改水、危房改造,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品质,努力补齐影响村民生活品质的短板,让一个个乡村重新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不断深化的农业农村改革,让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与活力。

盘活资源 增加收入

“三夏”大忙时节,“黄绿”同框的景色让人沉醉。“把撂荒的土地流转过来,通过规模种植,实现家门口致富。”望着自家的10多亩耕地,西海岸新区海清镇甜河村村民陈成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小麦产量553公斤,相比过去亩产增加了5%。

曾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大田变小田”,创造出“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22%人口”的奇迹。现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承包地细碎化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以海清镇麻沟河村为例,村里人口800多人,耕地800余亩,但全村18到60岁之间务农人口仅80余人,土地撂荒、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也是青岛乃至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青岛引导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签订长期服务合同,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带动小农户 100 多万户,服务面积2300万亩次,将现代生产要素导入小农户,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截至目前,已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全市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超过75%。

以甜河村为例,通过实行“保底收益+盈余分红”模式,保底为每年每亩800元,年底收益超过每年每亩800元时,按农户入股面积给予分红,2023年合作社成员每亩分红240元,最多的一户分了706元,比农户间自流转平均每亩增收近百元。

“我这个房子闲了有20多年了,时间长了不住人,顶上漏雨,现在出租后一年租金3000块钱,然后他们还把里面拾掇干干爽爽。”胶州市里岔镇河崖新村前芦村村民刘汝柄说。此举正是胶州市里岔镇“叫行(hang)”大会为村民带来的福利之一。该大会将村民闲置房屋使用权面向社会拍卖,底价归农户所有,拍卖高出部分成为村集体收入。目前前芦村已成功出租农房十套,成交的均价在2700元左右,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年增收4万余元。

据统计,青岛市不断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盘活家底释放农村闲置资源效能,去年共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1981余宗,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4900多万元。

耕者有地确权赋能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本质上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长久以来,青岛市全面部署、系统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一些长期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已逐步得到破解,广袤乡村焕发出新活力。

近年来,青岛持续系统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进一步理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已为90余万农户家庭承包的近500万亩土地“确实权、颁铁证”。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以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成员身份界定、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493万农民成为集体经济组织股东,549亿元集体资产按份额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为了让农村集体经济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然而,改革不能止步于成员认定、股权量化、组织登记,如果村民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依然职责边界不清,村集体很难轻装上阵充分适应和融入市场,这又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焦点问题。

以西海岸新区王台街道东草夼村为例,去年该村482.4亩林地承包期到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在青岛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发布需求后,以940.68万元的价格,平均每年每亩地租金达到650元,将482.4亩林地经营权流转给“萌乐世界”农文旅项目。村里将这笔租金收入,用于缴纳村民医保,环境卫生整治,提升村民居住条件等方面支出。

近年来,青岛多措并举不断丰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权能,支持银行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融资担保,全面推开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累计发放贷款30亿元。

其中,通过搭建市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产权交易中心涉农区市、镇街全覆盖,2024年上半年新增交易额16.32亿元,总交易额累计达到117.6 亿元。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13笔,贷款金额333.79万元,完成使用权流转133宗、试点有偿退出806宗。

改革,让农村焕发新的生机。放眼全国,作为农村改革的先行军、排头兵,青岛正在围绕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开展一系列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推动农村改革全局发展。

建设新型经营体系

“我这么大岁数了,共富公司把我招进来,打扫打扫卫生,弄弄草,一个月三四千块钱,感觉挺好!”63岁的张洪玲是莱西市姜山镇姜山新村的村民,在2022年加入了新村共富公司旗下的绿化管养队伍。近两年的时间,该公司承接了南开学校等5项绿化工程,带动张洪玲在内的11名村民实现增收。

共富公司作为农村新型经营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为农民和村集体双增收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经验。据介绍,莱西姜山镇共有10家强村共富公司,业务经营资产资源达2.9亿元,实现集体增收280余万元。像这样的共富公司模式,在青岛共有392家共富公司,已带动村集体增收3.2亿元。

新型经营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这一底层逻辑。目前青岛市共有1.6万家农民合作社、4.2万家家庭农场,4000余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有序运行;已持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发展市级以上示范社586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423家;已遴选农业新“金花”培育企业3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55家。

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和需求入手,青岛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改厕改水、危房改造,打造美丽乡村新场景,让一个个乡村重新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全市新建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提升6个省级、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114家过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排名全国36个大中城市第六,重要农产品全面综合均衡保障能力全国排名第一。

此外,青岛还在全国率先设立“种子金”,首期投资3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7亿元,开创财政资金以“拨改投”赋能现代种业发展新模式。开展全国首个花生收入“保险+期货”试点,借势推出生猪、蛋鸡等试点,为102万农户提供89亿元风险保障,保障金额全国同类城市最高。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岛通过改革手段来保障粮食安全,首创绿色增粮青岛场景,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10个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今年夏粮总产量达146.0万吨,实现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三增”,总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40万吨以上。

新征程上,青岛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脚步不停歇,一系列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激活资源要素的各项改革任务更加落地落实,正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