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业中无论模式还是方法,都是我们曾熟知的。但今天,需要颠覆过去那些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
7月26日,全省科技大会上,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面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了山东省科学进步奖特等奖,这也是青岛首次斩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该项目面向《中国制造2025》和《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等国家战略任务,针对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面临的生态体系构建难、制造服务资源链接与整合难、平台架构开放性差等问题开展研究,构建了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全流程、全周期和全价值链的制造服务生态网络,突破了端到端数据集成与融合、多源异构制造服务资源整合与智能协同调度优化等关键技术,研制了大规模定制网络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卡奥斯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在家电、服装、汽车、化工、能源等多个行业开展规模化产业应用。
探索无人区
“我们长期坚持在工业互联网,以及智能制造方向持续发力。这个项目获得过青岛市科学进步奖的一等奖,此后对这个平台进行了迭代。因为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到底怎么去落地应用,怎么跟产业结合,大家都没有准确答案,卡奥斯作为国内的领军企业,实际上都是在‘无人区’探索。”海尔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鲁效平告诉记者,他们不断地修正这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架构,构建了数据空间和数据主线,以实现整个工业数据的全流程管理和优化。
“这是一个比较创新的技术。”鲁效平说。
这项技术还跟德国的“Gaia-X”(盖亚—X)计划进行了合作。盖亚-X是欧盟为了保障自身数字安全和竞争力而推进的计划,该计划主要是德国企业为主导,欧盟20多个国家加入建立,意在要构建一个跨企业的数据空间,企业能够数据能够互相流通,建立一个互信的机制。 卡奥斯基于自身在数据方面的技术优势,成为欧盟之外的唯一入选德国盖亚x计划的企业。目前,在欧盟以外,卡奥斯也是首个将平台架构融入欧洲数据和云主权中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工业大模型最核心的要有这种行业的知识和经验。
作为国内首个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多模态大模型,它主要基于卡奥斯在工业沉淀的一些数据,训练出一个面向垂直行业的实现特定功能的大语言模型。最核心的优势就在于有工业基础和数据积累。目前,该大模型在工业互联网上已经积累了22Pb的工业数据,是国内比较少见的。
鲁效平告诉记者,面向特定的这种行业的应用,他们做了一些特殊设计。
大模型是一个概率模型,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时出现偏误,不一定是很精确的。但是在工业运行中,又要求精密精准,高效实施。
如何解决大语言模型的概率和工业需求精准之间的矛盾呢?
卡奥斯采用了大模型加小模型协同调度的方式。大模型是做整体的协同调度和语义的识别转化,负责把人的一些需求,通过图片或语音、文字等形式,转化成工业调度的指令,这个指令最终是调度和分配到那种精确的小模型。这种模型是基于一些物理规律搭建,固定输出的可解释模型,小模型作为一个资源库提供使用。大模型代替传统的这种工程师的角色,积累的那种精密可解释性比较强的小模型,则替代工人的角色。
人找产品和产品找人
对于这个项目的应用场景,卡奥斯研发人员给记者做了一个比方,传统方式去选购一个冰箱,需要不断去网站寻找产品样式,实际上是人找商品。
现在,用户提出一个初步的需求,用图片或者文字、语音描述后,后台会把客户需求转化成实体模型,去匹配产品库里面跟用户需求最相似的产品,实际上是产品找人。
如果觉得还不满意,可以直接让设计师按照你的要求设计,因为通过这套系统,实际上客户的概念设计阶段已经完成了。设计满意后,可以一键下单,卡奥斯有一个柔性生产线,不同的新产品可以按照大规模定制加工出来。成本跟标准产品一样,不会额外收费。除非是专属定制,需要设计人员介入。
“这代表了一种未来智能制造的新模式。我们叫C2M模式。用户来定义自己的产品,然后再加工制造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刺激需求,减少库存,实现产销合一供需匹配,也是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向高端化、智能化定制化发展的方向。” 鲁效平告诉记者。
此外,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一个核心内容,它还负责把采集到的数据汇总,然后流通起来,同时用智能化的手段转化成企业能够实现的价值。比如对于设备实现全流程的、可视透明化的运营。
针对可能出现的机器故障,通过数据的挖掘、诊断、分析,预测出设备宕机的原因和时间,将备份替换件及时进行更换。可以避免因停车和维修时间过长造成的高额损失。
通过这种数据的积累,训练出这种预测和优化的模型,可以对生产排期进行优化,不同的订单来了之后,组合不同的订单合在一起去加工生产,提高效率。
目前,该项目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申请发明专利88项,标准30项,软件著作权49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5篇。成果通过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截至目前,基于该成果打造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五年居于工信部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之首,赋能打造11座国际领先的灯塔工厂。项目打造的“工赋青岛”模式已服务青岛市5000多家企业,新增工业产值350亿元。在20多个国家/地区的15个行业的16万家企业大规模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郭清鉴
责任编辑:董承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