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海上鸟巢”在大海“安家”  青岛力量来护航——海洋一所自主新型GNSS浮标首次在国家重大海洋工程应急保障中应用

近日,海洋一所研发的自主新型GNSS浮标首次在国家重大海洋工程应急保障中应用,助力“海基二号”海上安装,取得圆满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提高海上施工安全保障能力的高科技支撑之路。

“海基二号”海上安装作业

深水超大型导管架海上安装是“世界级”工程难题。日前,国家重大海洋工程——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进行海上安装作业,这是亚洲首次在超过300米的海域进行固定式导管架安装作业。“海基二号”总重量近37000吨,用钢量接近“鸟巢”国家体育场,超过世界最大起重船的吊装极限,安装成功后将刷新作业水深、高度、重量等多项亚洲纪录。而在海上安装过程中,涌浪直接影响到导管架扶正和上部组块吊装的海上作业,甚至导致了作业停滞。受中海油委托,海洋一所乔方利研究员团队基于国产GNSS浮标和自主海浪模式开展了南海流花海域涌浪监测与精细化预报工作,保障了“海基二号”顺利安装。

新型GNSS浮标

在此次现场监测工作中,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GNSS浮标提供了风浪和涌浪有效波高、周期、波向等海浪参数的实时、高频度监测结果。现场GNSS观测与预报相结合,显著降低了海浪模式24小时预报误差,探索出了一条提高海上施工安全保障能力的科技支撑之路,具有重大应用意义。

据介绍,GNSS浮标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测大科学计划(OSF)支持下研制成功并量化生产,利用新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定位技术,实现了海浪观测及数据实时传输功能,具有超低成本、高精度、智能型等特点,观测并实时传输海浪、海水温度、表层海流、大气水汽含量等关键要素。新型定位技术无需额外的精密差分,从而节省了浮标等海面载体的通讯成本与精密差分修正服务成本。GNSS浮标基于自主研发传感器单元、集成技术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成果,全部自主可控,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超低成本和高精度优势,有望推动世界海洋观测技术的第四次革命。

此次为国家重大海洋工程在大海“安家”提供应急保障,把观测与预报系统密切结合形成高技术支撑保障能力,是国产GNSS浮标在应用场景的一次突破性拓展,直接为大型海洋工程安全作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功示范。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