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股价再创新低 *ST民控靠近退市“鬼门关”

青岛老牌上市公司*ST民控(原“民生控股”)迎来至暗时刻。截至2月29日收盘,*ST民控最新价1.29元/股,下跌5.15%,股价创一年新低,距离失守1元面值大关仅有一步之遥。



在经历了数次易主之后,由“青岛国货”变身为“民生控股”的这家青岛上市公司,经营始终没有摆脱困局。*ST民控上市公司的实控人为卢志强,通过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泛海集团”)持有。目前,大股东中国泛海集团深陷债务危机,2月7日,*ST泛海(即泛海控股)正式摘牌退市,*ST民控极有可能会步入泛海控股退市后尘。

公司几经易主仍未摆脱困境

资料显示,民生控股早在1996年就登陆了A股市场,公司最早简称“青岛国货”。对老青岛人而言,“青岛国货”犹如一座商业地标,在记忆中分量十足。如今,随着“000416”的证券简称无数次的更换,“青岛国货”的身影已经日渐模糊。

早在2009年,泛海集团便得到民生控股22.56%股权,并以此布局典当、期货、保险、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然而民生控股的发展一直欠佳,2017年开始,营收始终未达到1亿元。2022年公司营收仅为0.19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0.26亿元,2023年4月26日,民生控股因“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民生控股”变更为“*ST民控”。

“泛海系”实控人卢志强被市场形容为“中国资本市场深潜的一头巨鳄”,并被称为“八大民营金融家”之一。巅峰时期,卢志强参股和控股的上市公司多达几十家,深入地产、能源、金融、科技以及境外投资等众多领域。

如果说卢志强给了民生控股第二次重振机遇,但机遇并没有让民生控股实现飞跃。记者观察到,民生控股自从剥离商品零售业务后,业绩便急剧萎缩,如今的民生控股仅有典当和保险经纪两大业务,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仅为3172万元。

在泛海控股重整失败后,曾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泛海控股重整失败资不抵债,即将退市,请问对公司影响如何?”*ST民控于2023年12月11日回复,“泛海控股与本公司虽然控股股东同为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但两公司互相独立,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目前公司经营正常。”

2月22日,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公布多条行政处罚信息,详细披露民生控股内幕交易案。民生控股董事长王宏、中国泛海控股董事长兼总裁卢志强的秘书栾先舟等7名自然人,以及红槿资本在内,均参与内幕交易,合计被罚没近2亿元。

*ST民控规避终止上市收关注函

1月30日,深交所向*ST民控下发关注函,要求其对是否存在年底突击交易、虚假交易从而规避股票终止上市的情形等作出说明。

关注函指出,因2022年度经审计后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ST民控股票交易于2023年4月27日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民控2024年1月30日晚间披露《2023年度业绩预告》(以下简称“公告”)称,你公司预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4500万元至11220万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为亏损13500万元至亏损6850万元;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以下简称“扣非净利润”)为亏损760万元至盈利5340万元。

另外,*ST民控《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71.55万元,净利润为572.24万元,扣非净利润为230.52万元。

对此,深交所要求*ST民控补充披露报告期内各季度典当业务及保险经纪业务的收入、成本、费用的构成项目及各项目金额。

结合典当行业、保险经纪行业变化、竞争状况以及公司第四季度业务开展情况等,详细说明报告期内各季度典当业务放款总额、正常收款总额、逾期收款总额,相关业务的盈利状况以及是否具备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补充说明典当及保险经纪业务的收入确认和会计处理,相关处理的依据及合规性,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根据深交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1号——业务办理》(2023年12月修订)第四部分第二节“营业收入扣除相关事项”所述具体项目,逐项说明公司相关收入是否应当予以扣除及其判断依据,核实说明相关业务是否存在应扣除未扣除情况。

结合公司2023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净利润的主要构成及相关业务开展情况、主要交易对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涉及金额等,详细说明第四季度财务指标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年底突击交易、虚假交易从而规避股票终止上市的情形。

公告显示,*ST民控业绩变动主要原因为公司对持有的“中融-汇聚金1号货币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下简称“汇聚金1号”)计算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0000万元。根据*ST民控前期公告,公司持有的汇聚金1号本金为10000万元,即本次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比例为100%。

对此,关注函要求*ST民控说明对汇聚金1号全额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确认依据及合理性,是否符合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2月21日,*ST民控发布了关于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第二次)。公告中提到,公司于2024年1月31日发布了《关于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第一次)》。*ST民控已于2024年1月31日披露了《2023年度业绩预告》,业绩预告相关财务数据尚未经审计,最终营业收入能否超过1亿元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截至目前,公司2023年度报告编制及审计工作仍在进行中,具体财务数据以公司正式披露的经审计后的2023年度报告为准。敬请广大投资者谨慎决策,理性投资,注意投资风险。

今年以来已有7家A股公司退市

与“严把IPO准入关”对应的“应退尽退”正在加大力度执行。根据Wind统计,2024年开年以来,已有7家公司完成退市或锁定退市。其中,*ST华仪、*ST柏龙、*ST泛海3家公司已退市摘牌;*ST新海、ST鸿达、*ST爱迪、*ST博天4家公司收到交易所终止上市决定书或事先告知书。

Wind统计显示,以连续两年亏损,且最新业绩预告续亏为标准,*ST豆神、*ST富吉、*ST三盛、*ST莫高、*ST左江、*ST长方、*ST越博、*ST美尚、*ST碳元、*ST和科、*ST步高、*ST商城、*ST爱迪、*ST目药、*ST民控、*ST天山、*ST佳沃、*ST慧辰、*ST美盛、*ST新海、*ST太安、*ST新纺、*ST西发、*ST炼石、*ST围海、*ST美谷等26股可能暂停上市。

数据显示,自2020年退市制度改革以来,沪深两市共有129家公司退市,其中106家强制退市,强制退市公司数量是改革前10年数量的近3倍。自2014年建立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至2020年退市制度改革前,该7年内,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公司仅有3家。2020年退市制度改革后,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公司数量明显增多,仅2023年就有8家公司因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进入退市程序。

退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多,投资者对一些处于退市边缘的壳公司兴趣减少。“退市公司越来越多,资金对于这些ST股的关注度大不如前。对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炒差炒壳风险越来越大。”某券商人士表示。

实际上,监管部门今年以来已多次强调,严格执行退市制度,要使造假“保壳”者“应退尽退”,让造假乱市者付出惨痛代价。

A股退市按下“加速键”,将在更深层次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在多元化退市进程中,“能上能下”“有进有退”的资本市场良性生态正在形成。

为完善退市相关制度,据悉,监管部门正在研究优化退市指标,设置更加精准、匹配的退市标准,着重加大对财务造假公司的出清力度,同时完善吸收合并等多元退出政策规定,推动企业主动退市。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高扬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