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获悉,青岛监管局将打击保险诈骗作为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防范保险业风险的重点领域,提出“实体化运行、大数据赋能、内外多方联动”的工作思路;坚持央地协同,与地方公检法等部门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瞄准反保险欺诈堵点、痛点、风险点,打造形成反保险欺诈“青岛模式”,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青岛各级公安机关立案1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近20人,打掉保险诈骗团伙4个,为保险行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
实体化运行,为反保险欺诈“搭平台”。据了解,经过精心筹备,青岛市打击保险诈骗犯罪中心于2023年2月正式成立。该中心在青岛监管局和青岛市公安局领导下开展工作,青岛市保险行业协会承担中心办公室职责,组建专家团队负责日常管理,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派民警驻点办公,整合发挥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各自优势,形成常态化、机制化联合工作模式。该中心实行实体化运作,设置联勤办公室、案件研判室、谈话室、会议室等多个功能区域,为日常办公办案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后勤支持,是国内领先的实体化反保险欺诈组织平台。
大数据赋能,为反保险欺诈“强引擎”。据介绍,青岛市打击保险诈骗犯罪中心成立伊始,青岛监管局、青岛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青岛市保险行业协会即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大数据反保险欺诈联动合作机制”。公安机关接入数据专线,银保信公司开通全国反保险欺诈信息系统,青岛监管局积极发挥监管大数据效能,成功打通险种、机构、地区、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将中心建设成为反保险欺诈信息化平台。依托大数据“引擎”,该中心探索形成“一扩、二筛、三串、四核”四步研判法:一扩,即聚焦可疑赔案,追踪赔款资金流向,扩线查询相关银行账户;二筛,即筛查可疑交易账户及人员,再根据账户交易对手、当事人社会信息等数据,锁定团伙特征嫌疑人员;三串,即通过对当事人电话、地址、账户、理赔资料等信息进行串并,发现新增嫌疑人员;四核,即进一步核查嫌疑人员在全国范围的保险诈骗线索,最终实现对诈骗团伙全方位精准画像。
内外多方联动,为反保险欺诈“聚合力”。据介绍,青岛监管局在反保险欺诈工作中,注重破解行业“单打独斗”的老观念,构建起内外协同、多方联动的新格局。完善“行业联动机制”,定期收集、汇总筛查保险诈骗案件线索,组织保险机构常态化会商研判重点保险诈骗案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工作,有效应对跨机构实施的诈骗案件。深化“警保联动机制”,联合青岛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制定青岛市打击保险诈骗犯罪中心管理办法和工作细则,归口统筹协调全市保险诈骗案件侦办工作,启动打击保险诈骗“冬春季严打整治行动”;联合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监控视频查询机制,为保险诈骗案件排查提供信息支持。建立“五方联动机制”,与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联合印发实施意见,成立机动车保险领域虚假诉讼惩治与防范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启动专项治理“三年行动”;共同召开“府院联动协调会”,研究解决民生保险领域案件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联合发布打击保险诈骗典型案例,切实发挥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作用。
青岛监管局积极发挥青岛市打击保险诈骗犯罪中心平台优势,激发多部门协同效应,不断取得新成效。运用大数据四步研判法,深挖青岛意外险欺诈线索并不断扩展筛查,在全国范围追踪到保险诈骗嫌疑人860名,锁定特征明显的涉案团伙90个,涉及全国140多个市县、320多家各层级保险机构,总案值超过1.3亿元。依托中心发现线索,青岛市公安局层报公安部批准,先后发起3起打击意外险诈骗“全国集群战役”,各地公安机关已累计立案10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0余名,为全国反保险欺诈工作贡献了“青岛力量”。
此外,青岛监管局高度重视反保险欺诈宣传,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统+新兴”多载体,开展在线访谈、公益整点报时、短信提示、电子屏展播、发布典型案例以及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官方网站文章等常态化宣传活动;同时,在“3·15”消费者权益日、“7·8”保险公众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集中宣传,不断提升人民群众防诈反诈意识,大力营造日益浓厚的反保险欺诈社会氛围。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完善央地协同机制,全面推进“四新”工程建设,始终坚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更好发挥反保险欺诈“青岛模式”作用,为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菁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