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养娃的难度越来越高了。和十几年前的“散养”“放养”式育儿不同,年轻一代的父母在养娃上可谓是小心翼翼、付出良多。当温饱不再是问题,养出一个“高质量人类”就成了全新的育儿目标。随着我市中小学寒假的到来,眼科门诊、口腔门诊和生长发育门诊热度增加,“80、90后”父母在育儿的路上,增加了视力、牙齿、身高这三项新成本,这一刀到底该不该挨?
“拔苗助长”下的身高焦虑
孩子长得矮,测骨龄;担心孩子性早熟,测骨龄;孩子长得过胖,还得测骨龄……进入寒假后,各大医院的儿科生长发育门诊爆满。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身高存在焦虑情绪,为了让孩子长高,愿意大把花钱的家长不在少数,当物理增高方式起不到作用时,药物变成了另外一个快捷途径。
“前两年发现孩子总是比同龄人身高矮一些,就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发现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只有标准值的一半,在医生建议下,我们决定为孩子打生长激素,现在打了两年多了,加上抑制骨龄的针,一共花了十几万元,治疗效果还可以,长了十几厘米。”市民于先生告诉记者。
在齐鲁医院生长发育门诊记者遇到了前来咨询的朱女士,她表示对生长激素还持有保留态度,希望先通过饮食和运动等比较保守的方法再试试能否让孩子再长得快点,“打针”是最后万不得已的一招。
专家表示,将生长激素当“增高针”注射,不一定会增高,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不让身高关注变成身高焦虑,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家长理应时常反思,自己对孩子身高的关注和干预,是基于科学和理性,还是被周围气氛裹挟、被内心不断滋长的焦虑情绪牵着鼻子走。
视力牙齿矫正动辄花费数万元
除了增高,养娃路上还有两个“天坑“——配镜和整牙。由于平时学业紧张,大多数家长选择让孩子利用假期矫正视力和牙齿。
“配OK镜每年一万二,加上护理液、检查费等七七八八的,一年算下来要将近两万元。”市民韩女士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随着OK镜矫正近视术的兴起,每个月因为OK镜导致的角膜炎、眼红疾病不断攀升,而且病人年龄呈现低龄化,眼部发病周期缩短的情况,家长应理性选择近视矫正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俗话说“金眼银牙”,父母在孩子的牙上花费的心力,绝不比眼睛少。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牙齿矫正器主要是传统固定矫正器和无托槽隐形矫正器,费用从2万元到6万元不等。专家表示,在口腔正畸的热潮中,一些商家将目光投向低龄儿童口腔市场,在营销的话术中出现了“越早矫治效果越好”的广告语,商家在贩卖焦虑,家长当警惕。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刘栩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