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一场事关海缆关键材料国产替代的重要会议在杭州举行。参会企业及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华东勘测设计院、国电投认证中心、国电投中国电能成套、以及海缆产业链的万马股份、中天科技、亨通光电、东方电缆、上海电气等。其中,万马股份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控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
会议指出,在国产技术、材料和产品日趋成熟并可媲美海外产品的基础上,以及国产可控、卡脖子技术亟待解决的大背景下,超高压绝缘材料的国产化推进成为超高压电缆和超高压海缆国产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上海电缆研究所首席专家毛庆传(左) 万马股份董事、总经理 徐兰芝(右)
对于此次会议,中国科学院陈维江院士给予了肯定支持,并介绍万马高分子及其他国内公司在国产绝缘材料和屏蔽材料上的研发生产历程及取得的成果。上海电缆研究所首席专家毛庆传先生呼吁风电场设计方、建设方在110kV及以下海缆优先选用国产料,试点优质示范工程。
海缆料国产化迫在眉睫
“海缆”是线缆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因海缆运行的水下环境复杂,强腐蚀、水压大的应用环境使得海缆对耐腐蚀、抗拉耐压、阻水防水等性能要求更高,而海缆中首当其冲接受考验的就是材料。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35kV以上(220kV、110kV)海缆,多数使用国外海缆料,220kV以上都是海外进口,且主要供应商是美国陶氏化学和挪威北欧化工,以北欧化工为主。这也意味着,我国35kV以上海缆面临卡脖子局面。
据光大证券测算,我国2025年海缆市场总规模有望达295亿元,2020-2025年CAGR约为47.10%。海外需求方面,2025年国产海缆出海亚洲(除中国大陆)和欧洲的市场空间有望达56亿元,2022-2025年CAGR约为145%。
就各省规划来看,以山东为例,据《山东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21-2030年)》,规划海上风电总规模3500万千瓦,计划到2025年开工建设1200万千瓦,建成并网800万千瓦。2021年山东实现海上风电“零突破”,2022年建成并网海上风电200万千瓦,海缆需求还有很大市场空间。
海缆市场高速发展,意味着海缆料的国产化已经迫在眉睫,尤其对于国内海缆企业而言,唯有原材料的自主可控,才能确保供应链稳定。好消息是,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业内重视。
与会专家认为,海缆超高压材料从技术端来看,国内龙头材料企业已具备技术和生产能力,参数已达到国外先进产品的性能;从市场端来看,国产35kV、66kV海缆材料已有逾2年的实际应用历史业绩,销往部分国内主要海缆公司,并应用于国内外多个海上风电等项目,取得了可靠的运行数据和良好的市场反馈。
国内海缆料市场将花落谁家
从此次参会单位看,中天科技、东方电缆和亨通光电是国内海缆企业三巨头,也是海缆料需求大户,而万马股份是国内线缆材料领军企业,此前其已基本实现了陆缆超高压绝缘材料的国产替代,在陆缆超高压绝缘材料的国内市场份额已达15%左右。
据业内人士表示,在陆缆超高压领域,万马股份绝缘料受认可度较高。在高压海缆料领域,万马股份也有布局。其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高压超净抗焦烧XLPE绝缘料项目已经研发完成,适用于中高压海缆、陆缆用抗焦烧绝缘料。这也意味着万马股份在220kV海缆料技术上已经取得突破。
高压海缆料领域国产化已是弦满箭待发,下游市场需求方面亟待国产化,确保材料安全稳定,而万马股份在技术上已经具备了替换国际厂商同类产品的能力。
除了海缆料领域的布局外,2021年万马股份还在青岛投建海工装备产业园,拟打造青岛高端制造业基地,规划和论证实施高端装备制造用电线电缆、高端工业线缆、高端环保新型电缆材料等项目,目前青岛万马高端装备产业项目(一期)正在高效、有序建设推进中。
而万马股份大股东海控集团直属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全国最大的海工装备基地和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并要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全面经略海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在海洋产业竞争力和海洋自主创新能力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从区位看,有利于万马股份借助大股东的优势地理位置,挖掘更多市场机会。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高扬
责任编辑:李赛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