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雁山科技生态城暨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青岛市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以“产教融合 城校共荣”为主题,旨在聚焦雁山科技生态城项目建设,进一步搭建政校企产学研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培育转化。会上,青岛科技大学汇报了大学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报告,市北区发布了雁山科技生态城发展愿景及产业引导基金,首批合作企业与引导基金进行了签约。
规划效果图(此为规划意向图,建设方案以政府审批为准)
深耕产学研,打造高端新材料产业聚集地
雁山科技生态城地处市北区北部,位于李村河、张村河南部,西侧紧靠青岛科技大学(四方校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南近橡胶谷产业区,可谓扎根于“中国橡胶第一城”的核心腹地。
雁山科技生态城将依托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和赛轮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先进材料三大核心产业门类,深耕橡塑材料、绿色化工、高分子、高温合金等八大核心产业,打造国际橡胶新材料创新中心、中国新材料科创研发示范区、山东省一站式产研生态发展先导区。
新材料产业是创新驱动的现代化产业,旨在生产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性能、高品质、高可靠性材料,对科技研发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也是市北区“2+6”特色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雁山科技生态城的产学研中心,青岛科技大学有着深厚的新材料基础研究与原创成果经验,能够为新材料产业提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与科技成果交流等全方位支持。而国家大学科技园有百余家在孵企业及机构,且年均孵化企业可达10家以上,给相关技术落地和企业成长打造了适宜的发展环境。
不仅如此,为了打造精准化产才融合高地,市北区积极搭建立体化人才引育体系,全职引进与自主培养国家、省、市级创新创业人才,并提供职业规划、技能培训、法律支持、人才落户、学术论坛等全方位服务,持续不断地招引人才、赋能发展。
在市北区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下,驻区高校、科研院所与区域龙头企业的合作,将推动市北区新材料产业形成产学研高度协同体系,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造新材料产业的创新要素集散地、高端人才聚集地与前沿产业繁荣地。
“一心双核”,产业与城市发展相融合
雁山科技生态城处在两河交汇之处,其良好的生态价值与人文底蕴亟待多方位开发。“生态”二字,不仅强调了生态环境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更突出了将产业升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思路。
以“科创湾芯 宜居水岸”为定位,除了聚集高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和相关产业链,该项目也致力于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会议上提出,雁山科技生态城将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产学研策源中心,以青科大TOD和闫家山TOD两核为引领,以李村河生态廊道为依托,打造以校区、园区、社区相融合的产业新城。
青科大TOD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15.7亩,总投资3.5亿元,将依托双线换乘交通优势及青科大产学研资源,打造以高端材料展示为基础,融合学术交流、会议中心、科研办公等业态于一体的产学研综合体。
闫家山TOD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150亩,总投资26亿元,将依托三线换乘交通优势及滨河都心洲景观优势,打造集商务办公、星级酒店、高档公寓、区域型商业中心和居住配套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构建高品质、地标性的片区区域中心。
除了“一心双核”,高端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李村河(张村河)综合整治项目、青岛科技大学实验学校项目与道路市政项目也将陆续开工,打造集“产业、科研、教育、生活、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科技生态新城。
新材料产业不仅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以雁山科技生态城为载体,将推动科技、生态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实现产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赢。
以更新建设为引擎,能激发整个片区的发展动能;以高端产业为核心,将加快科技创新与资源流动,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聚集高地。下一步,市北区将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与产业迭代,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赋能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辛小丽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