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海外中文讲解员陈凡:在知识面前人应该谦卑

收到我们的采访邀请时,陈凡正在去往伦敦的火车上。

陈凡在伦敦主要从事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中文讲解工作,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她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按照往年经验,旺季一般集中在每年暑期,偶尔在国内春节期间也会忙一些,而今年“十一”假期则属于一个意外的忙碌期。

今年以来,陈凡观察到同胞们在旅行习惯方面的一些细小的变化:“过去海外博物馆的受众主要以国内来的旅行团和海外游学的学生团体为主,现在我们接待了更多的职场人,他们对海外旅游有一定的经验,更注重自由行的策划,对历史文化艺术有更大的兴趣。”

随着国内“文博热”的日益升温,加之自媒体传播愈加广泛,像陈凡这样身在海外的中文讲解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博物馆讲解员必须是一个万花筒、一个显微镜、一位杂家

讲解有“讲”,还有“解”

海外博物馆、美术馆的中文讲解算是相对新兴的一个领域。伦敦起步比较早,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这股风潮也在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一些重要城市延伸。

面对眼前的一件件文物和艺术展品,陈凡生动立体的讲解能够迅速拉近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她的讲述方式给人以亲近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在陈凡看来,讲解工作首要遵循的原则是客观、准确地传递跟展品相关的信息,“讲” 是第一位的,“解”就是体现个人风格和特色的部分了,每个人解读的深度、宽度、高度都不一样,所以在“解”这方面,她会下更多功夫。

陈凡在讲解时非常注重与聆听者之间的交流,她认为,讲解不应该是单向输出,“讲解员最大的功课在于,如何能在一件文物身上提炼出引发思考的问题,从而带着思辨的、多维度的方式看待文明发展。”

在你无意中经过的路口,为你献上一束花

在社交平台上能看到很多人对陈凡讲解的反馈,一位聆听者写下笔记,“她的讲解让听者宛如行走在历史演变中的一幅宏大的画卷……几个小时的时光一晃而过,忘记身体的疲惫,只留下为艺术和文明而激荡澎湃的心情。”

还有一位妈妈,带着儿子来听讲解,孩子年纪很小,陈凡当时以为他不会感兴趣,或者听不懂。直到很长一段时间之后,陈凡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这位妈妈写的笔记中提到, 自己的孩子回到国内之后,会在家里画陈凡当时讲解的罗塞塔石碑上的三种不同文字,好像爱上了这东西,他记得陈凡当时所讲述的,人们是如何通过这块石碑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从而解开了古埃及文明未解之谜,这也打开了孩子对历史的兴趣之门。

有时候简短的几个字的评价也会令她非常开心。她记得一位女孩在社交平台上说,她的讲解“为自己的世界观又打开了一扇门”,陈凡把这个形容看作是一种太高的嘉奖。也有客人评价她讲解的绘画艺术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情。在很多个这样的时刻,陈凡都能深刻体会到博物馆讲解员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我与大家都是萍水相逢,短暂地相处几个小时,也许以后再也不会见面,但是我总有一点使命感,希望让大家感受到博物馆是个非常有趣的地方,让大家开始爱上博物馆,这也会让我感到特别高兴。”陈凡说。每天徜徉在历史和艺术当中,她自己变成了一个非常快乐的人,希望也能把这种快乐带给所有来听讲解的人,“就像在你无意中经过的一个路口,我为你献上了一束花。”

因为热爱,变成一个万花筒

一路走来,很多同行因为各种原因转行了,陈凡是从业时间较长的讲解员之一。

她与这份职业的接触源于一次机缘。当时,曾经的房东在聊天中发给她一个华人团队招募中文讲解员的广告,鼓励她去试试。恰巧那时陈凡刚完成了在UCL大学的研究生学业,就投递了自己的简历,通过考核,加入了进来。在当讲解员之前,陈凡从事过别的职业,但她发现,一切曾经的生活阅历和职业经历,好像都在为她成为一名博物馆讲解员做准备。她曾经是一名马拉松跑者,意志力的磨练让她能够胜任高强度的讲解工作。她曾学习法律和教育学,并在牛津大学参与过国际关系学研究项目。而绘画还有时尚传媒的工作经历,又为她独特的鉴赏力带来了积累。最关键的是,她带着一份情怀做讲解。“博物馆讲解是一份脑力和体力必须兼具的职业,你必须是一个万花筒、一个显微镜、一位杂家。我常常是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在做这份事,坚持,是因为热爱。”陈凡从来不拘于要在某个领域达到专业,与其如此,她更想涉猎广一点,一切未知的东西她都感兴趣。“通识教育是终身相伴的,它是提高自我认知、提高自我审美、提高对世界理解的终身必修课。”

历史洪流中,人会变得开阔

“任何一家博物馆或美术馆,都是浓缩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或人类艺术发展史,所以讲解对我来说是非常治愈的过程,我讲梵高、讲文艺复兴,每次讲的时候,我自己也非常激动,因为我自己也是艺术创作者。”陈凡说。

陈凡希望自己是一座交流的桥梁

当自己进入到一个很治愈的情境之中时,就能将百分百的能量投入到每天的讲解工作中。陈凡认为在知识面前人应该谦卑,她希望自己是一座交流的桥梁,让聆听者重燃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跟历史对话,感觉像是一种穿越,从而愉悦地去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的收获是什么?在她看来,历史使人开阔。

“当置身于一个如此大的历史洪流当中时,你会发现人其实很渺小,个人的得失真的很微小,在宏大的历史面前,面对自己所经历的苦难,会觉得没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当通读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就像打通任督二脉,心结、情结、欲念,迎刃而解,你才会意识到,仇恨与偏激从来不是解锁认知的方式。”

博物馆值得来很多次,带着问题找答案

如今,越来越的人加入到英国博物馆中文讲解员的行业中,但入了这一行,才是学习的开始。

平日里,哪怕有半天的休息时间,陈凡都会去博物馆或美术馆里,一头扎进一个展厅,有时,只是某一件文物或者一张绘画,就能让她研究好几个小时。在讲解过程中,陈凡特别欢迎听众提出问题。最好是提出有争议的问题,工作结束,她就去继续研究那个问题的答案了。

如何拉近自己与某件历史文物的距离?陈凡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对历史人文知识的积累是基于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会建议大家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带上一张世界地图,因为有时候我们提到某一个古文明、某一个绘画流派的时候,会有些概念模糊,地图是一个很好的框架,让你能够做一些标记。”

在博物馆里上课的学生

“经济越发达,对人文学科的关注度就越高。”陈凡说。近年来,因为互联网上出现了众多关于历史文化艺术的课程,国内快速催生了一波“文博热”,逛博物馆美术馆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出游必选项。这种现象像是一个预热的过程,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艺术领域的更多关注和国内博物馆美术馆软硬件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去博物馆逛一逛也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常常有人到博物馆“二刷”“三刷”听陈凡的讲解,她自己也高兴大家在听过她的讲解后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会有再来看的兴趣,来博物馆不只是打卡,更重要的是通过展品了解历史,开阔眼界。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张雅乔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