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老牌”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新思路

金秋时节,跨国公司引爆经济热点,全球目光再次聚焦青岛。

10月11日,全球416家跨国公司领导人汇聚一堂,聚商融智合作共赢,探寻中国发展新机遇。此次峰会上,众多跨国公司公开表态在华投资信心稳定,盖瑞特、陶氏化学等一批在华老牌跨国公司亮出本土化发展新思路,将以科研技术为引领,不断拓展在华布局的深度和广度。

盖瑞特:中国创新中心牵头参与全球研发

盖瑞特作为全球汽车行业差异化技术的领导者,拥有70年光辉岁月的创新历史,在汽车涡轮增压领域是全球创新的先驱者。盖瑞特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是最早将汽车涡轮增压技术引入中国的外资企业,目前已在中国建立多个制造和创新中心。

盖瑞特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张越表示:“起步时,我们引入全球技术经验,与本土客户一起致力于增压产品在中国的项目应用。2008年,盖瑞特倡导‘东方服务东方’战略,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和平台建设,为蓬勃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定制化开发产品。”

盖瑞特不断提升在中国的创新技术能力,其中,中国创新中心已牵头并参与全球产品的研发项目。“我们本土研发团队为中国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客户定制开发的超大功率带膨胀端设计的氢燃料电池空压机产品,预计设备能耗降低20%-30%,已与全球十几家头部企业展开技术应用同步开发。”张越说。

张越指出:“盖瑞特本土工程能力的建立,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下一步,盖瑞特将依托全球化高精尖技术,与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进一步加快响应市场需求,打造高性价比爆款,搭载我们产品的中国客户乘用车、商用车出口至全球各地。实现中国创新,中国速度,中国决策。”

倍耐力:中国市场需求研发推进本地化运营

作为具有近151年历史的倍耐力是欧洲最知名的工业品牌之一,于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倍耐力全球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倍耐力不断加强在亚太地区的投资力度。作为倍耐力全球创新技术和本地化先进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现实样本”,山东兖州工厂是倍耐力在全球最先进的工厂之一,专注于高性能乘用车轮胎和摩托车轮胎。

随着多个高端轮胎制造技术相继落地,目前倍耐力的四大核心轮胎技术,胎面动态即时自修补技术(SEAL INSIDE)、缺气保用技术(RUN FLAT)、噪音消除系统(PNCS)和电动车轮胎技术(ELECT),均已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生产。

“通过亚太研发中心创新,我们希望能够和中国的当地高校开展更多的合作,培养本土化人才。”倍耐力亚太区首席技术官弗朗切斯科·朱利亚诺说,目前,公司在中国已经建立了高端科技联系网络,包括轮胎制造、轮胎研发等在内。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的角度来说,针对本地客户需求量身打造,真正实现根据中国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并推进本地化运营。

陶氏化学:中国是陶氏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1979年,陶氏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中国已成为陶氏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陶氏化学大中华区政府事务总经理俞昕表示,本土化发展是公司发展的重要方向,建立了以商务机构世界级的制造基地和创新基地为基础的完备网络,为客户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在中国的转型和升级。

陶氏化学在中国第一批引进高通量配方实验室的材料企业,用数字化的方式代替人去完成部分的研发环节,包括数字测试、分析、建模,包括通过机器人的操作来在电脑上进行处理。同时,通过这种应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的技术进行配方的配置和自动表征,将液体配方的开发周期从半年大概可以缩短到3-4周。

一直以来,陶氏化学秉承“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理念,面向本土的市场进行产品的创新,取得一系列科技成果,主要聚焦低碳材料、可循环材料、源于生物质材料等,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以及可持续包装材料。其中,2009年投入使用的上海陶氏中心完全具备面向未来的核心研发能力和面向市场应用开发的能力。

俞昕期待未来能够有机会跟山东企业有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同为中国的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李赛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