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孔子,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说孔子的名字、语录、画像、塑像随处可见,几乎每个人都能来上几句《论语》,儒家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中;陌生,因为孔子是神坛上的“孔圣人”,令人仰视,却看不清他的本来面目。
宋人有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像夜空中一颗最闪亮的星,他的言论和思想穿越无数光年,照亮今人前行之路。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今天,《论语》在青少年教育中持续占据首要角色,很多孩子能把《论语》全文一字不错地背出来。那么,在背诵之外,青少年应怎样读《论语》?教育者、出版者应怎样给青少年讲明白《论语》?
越是千古流传的经典,越有无限的讲解空间。在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教授能针对《论语》中的一句话,滔滔不绝讲一整堂课;在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中,老师通过丰富的中国文化场景为海外朋友传递儒家精神。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比背诵《论语》更重要的,是理解《论语》的内涵,汲取《论语》的智慧,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给孩子讲《论语》,作者至少要兼备两项技能:一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对于《论语》有自己的研究心得,而不是泛泛地整合资料;二是能准确把握青少年的阅读心理,能用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把读者带入其中。
从这个角度说,刘耀辉先生是给青少年讲孔子和《论语》的极佳人选。他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文史功底深厚,对传统典籍多有研究;他是儿童文学作家,深谙青少年阅读需求,有十余年创作经历,代表作《野云船》《山有扶苏》等多次获奖;他是大学教授,能理解孔夫子的教育观和教学方式,对“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角色有共鸣;他有丰富的少儿图书出版经历,执掌过孔子书房,策划过多部有关孔子的作品……最重要的是,他保持了一颗少年心,多年来持续保持着与青少年交流的热情,所以才有了这部酝酿十年、笔耕三年而成的《少年读论语》系列(共三册)。
刘耀辉 著
该书打破《论语》的章节结构,按照主题将孔子及其弟子的人生经历、思想、人格精神用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故事讲述出来,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论语》的思想精华。
02
在《少年读论语》中,作者刘耀辉先生敏锐地意识到,《论语》看似一句句独立的语录,实则背后是可以连贯起来的故事,而“故事”正是青少年最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用讲故事的形式,将作者对《论语》的理解文学化、浅白化,生动还原了孔门师生的鲜活形象,向小读者传达了《论语》的丰富内涵,为青少年搭建了认识经典、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桥梁。即便熟背《论语》的人,读到孔门的逸闻趣事也会感到有滋有味。
在讲述《论语》故事时,作者有意刻画了生动、鲜明而不失真的人物形象。孔子与齐国大夫晏子有几次“过招”,他感到说错话后常常反省,几次私下调整对晏子的评价,最终孔、晏二人达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认识自己是一切智慧的发端。”东方智者孔子同样注重认识自己,他通过观察自己,观察别人,由感触进而感悟,对自己形成理性的认识。孔子与弟子们参观“宥坐之器”时,作者详细描述了这一“情境式教学法”场面,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成为孔门的一名学子,在孔子的循循善诱中,在与子路、冉有的讨论中,既学会留意一个科学问题,又培养了洞察事理的哲学思维。
为了适应青少年的口味,作者的行文不乏幽默气息,可谓深谙孩子们的阅读口味。翻阅《少年读论语》,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两组画面:一个是书中,孔子与子路、颜回等几十名学生或围坐或行走,与学生们讨论天地万象;另一个是现实中,本书作者刘耀辉先生在一群男孩女孩的聚拢中,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他乐在其中,而孩子们眨着好奇的眼睛,沉浸其中,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
俯身为孩子写东西,比面向成年读者更需要一份责任心。《少年读论语》在文学的张扬之外,不失史学的严谨。作者言之有据,除了《论语》,广泛采用《史记》《孔子家语》《荀子》《庄子》《孟子》《诗经》等来源,深入浅出,张弛有度,不曲解,不过度渲染。可以说,作者准确把握了虚构与非虚构的创作尺度。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偶尔跳出《论语》及其时代,灵活地插入传统文化点滴,比如解说国君的谥号,又如孔子的丧家犬形象与苏东坡的“一肚子不合时宜”类比,帮助青少年轻松理解。在每一章的结尾,作者附上了“原典精选”,使人读完一段故事后,自然而然能与《论语》中的相关语句对应,并保证了舒适的阅读节奏。作者的写作方式,本身就传递给读者一种文化素养。
03
一部《论语》,饱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如刘耀辉先生所言:“纯正的中国故事有着重逾千钧的力量。”那么,从今天的角度看,孩子们认识孔子、理解《论语》,能学到什么?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君子”一词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时让人迷惑。我认为,用今天的话来说,君子教育是一种品格教育,它与学校的知识教育相得益彰。有了健康的品格,青少年在遇到困惑和挫折时,才能不惧一时的艰难,走出浑浑噩噩的“空心”状态,找到前行的动力。
《论语》中包含多种实用的“人生指南”,教给读者不断开创和修正人生,做最好的自己:与人交往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探索学问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制定目标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本人开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的垄断地位,为平常人打开教育的大门,更是以创新精神为天下人谋福利的体现。这跟当下的教育热词“自控力”“学习力”“积极力”“创造力”等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少年读论语》如同关爱青少年心灵健康的一道营养大餐。在《少年读论语》第一册《君子以人为本》中,作者生动记录了子路从桀骜不驯到尊师好学的变化。面对“三观”迥异的子路,孔子如春风化雨,轻松点拨,使子路重新认识自己。孔子对子路说,要想真心跟他学习,必须“愿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从中透露出自我约束能力的重要性。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需要自我约束,通过自律建立道德底线。
由此,作者在后记中殷切地写道:希望读者“真正理解、接受《论语》的精神,进而在心田为《论语》留一块地方,让它永远住下来,成为你一生的良师益友……”
刘耀辉先生是与孔子相隔千年的鲁地“老乡”文人,二人有“浴乎沂”的共同经历。从这个角度说,《少年读论语》是两位的隔空对话,也是作者向孔子致敬之作。
来源:青岛出版集团
责任编辑:李冬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