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北上深密集出台重磅文件力撑人工智能 一线城市竞逐大模型布局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裹挟着新一轮产业热潮而来,如何抓住机遇,赢得通往新世界的“船票”?短短一天,北上深接续发布关于支持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文件。

5月31日,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从强化智能算力集群供给、增强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打造全域全时场景应用、强化数据和人才要素供给、保障措施六个方面,提出十八项具体举措。

就在深圳发布政策的前一天,上海市和北京市率先发布了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相关政策。上海明确表示支持民营企业广泛参与数据、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则剑指推动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实现突破;深圳则将推进“千行百业+AI”孵化高度智能化的生产机器人。三个国内一线城市同步发力,通过政策红利抢占人工智能的发展高地。

立法+政策“双管齐下”

去年以来,ChatGPT以其超高的交互水平、通用性等特征让世界为之惊叹,人工智能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4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

作为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深圳期望通过政策引领,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各领域高水平应用。

事实上,深圳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上早有布局。去年9月,深圳发布《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成为我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

“除了政府的推动和投入外,深圳市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还包括良好的研发基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以及数量众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三项要素能够有力地支撑政府相关规划和推进措施的实际落地,并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持续迭代升级。”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此次《行动方案》涵盖了强化智能算力集群供给、增强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打造全域全时场景应用、强化数据和人才要素供给、保障措施六个方面,提出了十八项具体举措。

在核心技术和产品创新上,《行动方案》重点支持通用大模型和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大模型插件及相关软硬件研发,以及在垂直行业领域的布局。

通用大模型的背后意味着海量的算力。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由通用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构成的算力总体格局中,智能算力的占比将大幅提高。《行动方案》提出建设城市级智能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实现“算力一网化、统筹一体化、调度一站式”;同时加快启动建设鹏城云脑Ⅲ项目和“智能算力网络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及验证项目,集聚各类智能算力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算力枢纽”;此外,支持建设企业级智能算力平台,打造多层次智能算力集群。

人工智能还依赖数据要素作为训练原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欣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的大模型对比国外,除了算法、模型之外,用以训练的数据语料库差别非常大。

《行动方案》明确提及了加强数据关键要素供给,制定公共数据开放计划,搭建全市公共数据开放运营平台,建立多模态公共数据集;同时,研究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政策措施,做大深圳数据交易所规模,打造一批企业数据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行动方案》提出开放政府和行业两大场景,一方面搭建场景开放供需对接平台,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城市治理以及千行百业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另外,在资金保障上,《行动方案》提出统筹整合基金资源,形成规模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

一线城市率先发力

深圳并非唯一释放利好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城市。相反,国内大模型抢滩,“千模大战”正酣,已有多个一线城市率先发力出台政策,抢占人工智能高地。

去年9月,上海发布《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提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围绕基本要素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应用赋能、产业治理与安全等作出规定。

5月30日,《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发布,其中提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专项等引导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广泛参与数据、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同日,北京市发布两项重磅政策,更聚焦于通用人工智能,分别是《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北京《实施方案》提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持续保持10%以上增长,辐射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等具体工作目标,并从突破关键技术、夯实底层基础、构建产业方阵、推动场景建设、构建创新生态五大方向,提出16项重点任务。《若干措施》则围绕算力、数据、模型、场景和监管五方面提出了21条具体措施。

对比来看,深圳的《行动方案》与北京和上海的类似文件相似。但艾媒咨询CEO张毅注意到,深圳在此次文件中强调了人才培养与引进、产学研合作、智能制造、数字政府等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举措,这些重点聚焦的方向体现出深圳市在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独特视角。

“文件中‘打造人才培育和吸引高地’与‘应用场景’的举措最为值得期待,因为想要培育出一批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人才,是实现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应用的根本。”张毅说。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行动方案》在附件中详细列出了“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第一批)。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智慧医疗、智能制造之外,低空经济被单独列出,提到“加快推进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这也是其他地方文件中所未提及的。

张毅认为,深圳一直是低空经济的领军城市之一。《行动方案》此举将为低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吴沈括则认为《行动方案》的特色在于其对算力集群的强调,重视从大湾区、城市到企业算力平台的建设,这与深圳前期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关系,这项举措有利于发挥深圳的算力优势。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各个城市可以有自身的着力点和侧重点,由此形成自身特有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吴沈括说。

强调包容审慎监管

一边是快马加鞭地催动产业前行,一边是警惕“潘多拉魔盒”的开启。人工智能的发展伴随着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科技伦理等一系列问题,不能信马由缰。

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在各地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文件中,治理始终是无法绕开的话题。例如,深圳《行动方案》与北京《若干措施》就均体现出“包容审慎”的监管思路,为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业态留下发展空间的同时,牢牢把控风险。

深圳《行动方案》指出,加强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人工智能监管体系,依法依规、包容审慎开展监管,围绕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科技伦理、就业促进等领域建立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防范和打击违法行为,引导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和组织健康发展。”

北京《若干措施》则提到,探索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持续推动监管政策和监管流程创新,推动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试点。建立常态化服务和指导机制,加强网络服务安全防护和个人数据保护,持续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陈兵教授认为,“包容”不等于“放任”,“审慎”则是为了更好地“管住”,在触及法治底线和监管红线的问题上必须严格依法监管。“包容审慎”监管能够使人工智能产业达到效率与安全的动态平衡,对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在张欣看来,创新监管需要关注几个方面。一是监管的基础设施,在智慧型监管工具设定后如何去具体落地。二是监管生态,如何设立相应规则,为企业提供制度激励,促进行业自律,重视科技伦理。三是“软法”和“硬法”的有效协同,面对通用人工智能,仅依靠法律的效果比较有限,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伦理规范等。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李冬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