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科技驱动现代农业新业态 青岛生态农场尽显“科技范”

现代科技赋能新农业,绿色循环技术显身手。时下,一批“科技范儿”“文艺范儿”十足、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生态农场正悄然兴起,青岛市在探寻现代农业多元发展、绿色农业低碳转型的路上越走越顺畅。

青岛市生态农场建设工作推进会现场

5月30日,青岛市农技中心在西海岸新区大场镇举行全市生态农场建设工作推进会,总结全市生态农场建设成效、观摩培训种养循环新模式,青岛市农业农村局、青岛农业大学、全市农技推广系统有关领导、专家、技术骨干,以及生态农场代表等参加观摩会。

青岛市生态农场建设工作推进会现场

“一减一增” 催生现代农业新业态

农药化肥减量,产量收益增加,在这一减一增”之间催生现代农业新业态。

绿油油的小白菜像列队的士兵,一畦畦整整齐齐排列着,配备的微喷防滴器十字雾化微喷头悬挂在温室上部3米高处,盛客隆现代农业基地经理樊俊京在手机上智能云平台小程序点击几下,立刻就有细雾状水花均匀的洒落,给菜叶挂上晶莹的水珠。

“自2020年,青岛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团队为我们基地与高校牵线搭桥促成合作,我们采用专家提供的新技术,把制作粉条时清洗、脱汁、分离后的水收集起来,添加微生物菌剂发酵制成液体肥,用它浇菜环保又健康”。樊俊京一边操作设备一边介绍这套喷灌系统。

走出蔬菜大棚进入园区,一群散养的大公鸡正在树林里来回踱步,争抢觅食,养鸡场没有丝毫刺鼻气味,规划整齐、环境优美的园区令人耳目一新。种养结合、物质循环就是园区的美丽秘诀,园区种植蔬菜1800余亩,养殖肉鸡近2万只,用基地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的蔬菜尾菜饲养鸡,绿色的生长环境保证了鸡整个生长发育期不生病、不打药。

青岛市生态农场建设工作推进会现场

“根据园区种植面积匹配养殖密度,制定合理的种养计划,秸秆、粪污等废弃物发酵堆肥后还田,有效培肥地力,从而减少化肥使用,实现了生产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青岛市农技中心副主任位绍文介绍说。投入品使用量不断减少,生态产品倍受市民青睐,价格不断攀升,绿色蔬菜走进千家万户,农场的收益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种一养” 蹚出绿色农业新路径

养殖环境优化,种粮效益提升,“一种一养”之间蹚出绿色农业新路径。

眼下,莱西市姜山镇兴隆屯村近千亩小麦正处于灌浆期,刚刚浇完水的王志涛看着眼前一片绿油油的麦海,喜上眉梢。“小麦生长后期气温高,雨水少,及时浇好小麦灌浆水,改变田间小气候,降低小麦植株间温度,能有效提高小麦产量”。青岛农技中心专家一边拨弄小麦查看长势,一边给王志涛后期麦田管理提供方案。

为实现绿色增产目标,青岛农技中心为基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均配备农技专家“保姆式”服务:产前深松整地、测土配方施肥;产中有机肥替代化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产后根据种植、养殖产生农业废弃物数量匹配核算,设计堆肥工艺流程。经过全环节定制指导,养殖栏舍实现污染零排放,园区小循环推动了基地绿色大发展。

作为青岛市农技中心的绿色增粮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之一,怡禾家庭农场以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纽带,构建了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种养循环、旅游观光一体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的格局,2021年获评首批国家级生态农场。以生态农场建设为抓手,青岛市创新集成绿色技术模式,擦亮农业生态底色,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今年青岛市农技中心全面启动生态农场建设工作,在全市建设20个市级生态农场,力争国字号基地达到4个。

不仅如此,近年来,青岛市还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在良种繁育、机艺融合、绿色防控、耕地和生态保护等方面下功夫,将高效节能装备、绿色低碳理念、先进生产模式等引入农业发展的实践主体,持续培育生态农业主体和人才,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推动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走出一条循环、生态、创新的绿色发展、共同增收之路。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实习记者 马绮悦   通讯员  隋芳芳  常嘉琪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