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发展动向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绿色低碳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息息相关。作为国内首座单系列千万吨级炼油企业,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青岛炼化)近年来实现了成品油全产全销的发展目标,1月至2月,航煤、燃料电池氢气等产品出厂量分别同比增加121.96%和539.98%,创历史新高,累计利润居13家大型炼油企业前列。
青岛炼化之所以取得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安全为先、系统优化和创新转型三大关键词。
安全为先 稳中求进
青岛炼化安全总监杨增良说:“安全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如果没有安全,企业走不远也飞不高”。全系列各套装置的要素之间紧密联系,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如多米诺骨牌次序倒塌一般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
作为我国批准建设的第一个单系列千万吨炼油项目,青岛炼化自发展之初就深刻明白“安全为先”的进取之道。以HSE管理体系运行为抓手,其将平稳率纳入关键绩效指标的安全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运行末期指标监控和技术分析,开展全员全天候全覆盖隐患排查,巩固安全生产基础。同时,公司积极组织系统的员工安全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2023年以来,青岛炼化强化预防性维修,装置平稳率达98.5%,装置报警数持续下降,处行业领先水平。
系统优化 稳产增效
以安全为保障,以大型化、集约化、自动化装置为基础,青岛炼化分析行业动态,研判市场增长,在当前国内柴油市场发展空间有限、航煤市场增长潜力大、能源结构调整等背景下,做出了调整产品结构的决策,实现了稳产增效。
致力于调整优化炼油产品结构,青岛炼化贴近市场灵活调整柴汽比,增产适销增效产品。其加大“分子”炼油、“组分”炼油力度的调整方案,实时优化了物料流向和装置加工负荷,原油加工量进一步提高。
青岛炼化分布式光伏发电停车场
此外,受益于“推动炼油向化工转、化工向材料转、材料向高端转”的发展思路,青岛炼化聚焦“油转化”“油转特”,积极开发了90号沥青、丙丁共聚等新产品,发泡剂、苯乙烯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比产量大增,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公司的功能性膜料和医卫无纺布不仅实现了进口替代,还通过了欧洲无纺布联盟的认证,向全球第二大无纺布制造商供应原料。目前,青岛炼化首台国产化顺酐反应器现场制作已进入新阶段,丁二酸项目顺利开展基础设计审查。
创新转型 绿色发展
油价高企,新能源行业方兴未艾。面向未来,如何从一个传统的燃料型炼厂,向新能源企业方向转型,是青岛炼化始终探索的课题。以安全为盾,以优化为矛,青岛炼化则以新能源创新转型作为锐意进取的“追风马”,稳健加速探索“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车辆在青岛炼化供氢中心进行氢气充装
基于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及绿色能源供给能力的发展目标,青岛炼化打破技术垄断,联合青岛康普锐斯合作研发成功全国首套高压纯氢用2000标准立方米/小时液驱氢气充装压缩机,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空白,绿电绿氢项目被纳入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而在光伏发电领域,青岛炼化借“光”生“金”,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公司先后实施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停车场车棚光伏发电项目,有效利用公司15000平方米的面积,每年可发电235万度,实现了绿色能源供给能力的提升。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高奕静 实习记者 臧璇 通讯员 刘强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