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国资委大力度扩围“科改企业” 基层改革创新不设禁区

作为“国字头”科创板后备军——“科改企业”再扩围。

5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在“科改行动”扩围深化现场推进会上表示,近期,国资委对“科改企业”进行了大力度的扩围调整,从439户扩充至672户。

深化“科改行动”,国资委提出了新要求:

更大力度打造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鼓励将研发投入以100%或更高比例视同利润加回;

要更加注重“投入产出两手抓”;

支持“科改企业”稳妥开展员工持股;

塑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

对基层的改革创新要不设禁区、全力支持、理解宽容。  

推进会现场

“科改行动”成绩单

企业效益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科改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较2020年分别增长33.6%、40.9%,分别高于中央企业3.6、5.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较2020年增长30.1%。

市场化改革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科改企业”本级及子企业中,累计有948户企业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增资扩股、改制上市、并购投资、产权流转等多种方式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注重发挥积极股东作用,依托资本市场进一步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截至2022年底,“科改企业”中共有上市公司98户。

中长期激励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89.0%的“科改企业”面向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在本级或所属子企业层面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覆盖11.6万人。其中,实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66户,实施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的185户,实施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100户,实施超额利润分享的149户。

科技创新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科改企业”研发总投入达1582.4亿元。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强度均超过14%,2022年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17.7%,高于2021年科创板上市公司和中央企业平均水平。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科改企业”有效专利实施数量达11.2万件;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丰硕,其中,科技成果对外转让收入累计达126.2亿元,技术许可收入累计达151.6亿元,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获得股权价值累计达20.1亿元。

更大力度打造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化“科改行动”,翁杰明指出,要更大力度打造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聚合优化资源抢占新赛道。“科改企业”要锚定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建立完善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加大产业资源、科研资源的专业化整合和一体化配置力度,统筹国家所需、行业所趋、企业所能,积极开辟产业新赛道、增强产业引领力。

要更加注重打造“独门绝技”。具备条件的“科改企业”要更加突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技术研究,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要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导向,努力在一大批细分领域拥有克敌制胜的“杀手锏”。

更加注重“投入产出两手抓”

翁杰明指出,要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能。要更加注重“投入产出两手抓”。要率先选择具备条件的“科改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要畅通成果转化和应用渠道。鼓励具备条件的“科改企业”,采用孵化培育、合作经营、投资运营等方式,设立直接面向市场的专业化产品运营平台,推动产业化发展。要充分发挥我国巨大市场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支持鼓励更多国有企业为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研发应用开放更多应用场景、试用环境。对“科改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支持率先开辟采购绿色通道。

支持“科改企业”稳妥开展员工持股

翁杰明指出,要全面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鼓励将研发投入以100%或更高比例视同利润加回,并以此为基础核定创新团队工资总额。对紧缺高端科技人才,可在市场对标基础上采用“一人一策”协议薪酬制。要提高中长期激励覆盖面和精准度,确保对核心骨干人才激励到位。支持“科改企业”稳妥开展员工持股,允许“科改企业”的科技骨干,按照“科改十条”有关规定规范持有子企业股权。

塑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

翁杰明表示,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要塑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对探索性强的创新项目,在合规尽责前提下,即使未达到预期目标,只要是有价值、有实效的探索,都应当给予肯定。

对基层的改革创新要不设禁区、全力支持、理解宽容

翁杰明表示,各中央企业、各地国资委要坚决破除总部职能部门的“中梗阻”。要旗帜鲜明地激励和引导“科改企业”敢于吃螃蟹、敢为天下先,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握正确改革方向、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对基层的改革创新要不设禁区、全力支持、理解宽容。

“科改企业”改革提速

会上,多家“科改企业”披露了改革新进展。

南网数字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鹏表示,公司坚持资源整合,着力打造专业化集团化作战能力。聚焦核心能力培育,整合超30家同领域业务单元,重组4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孵化2家蓝海市场小型冠军,持续做强主责主业。在激励机制方面,公司探索面向50名核心技术骨干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分红,首次实施知识产权作价76万元入股,在科技项目公司对原始攻关团队实施额度300万元跟投,让善干有为的员工率先获得改革红利。

上海核工院党委书记叶元伟表示,公司以科创板IPO为牵引完善组织治理模式。瞄准2023年上市目标,募资11亿元实现增资扩股,引进中国诚通、特变电工等战略投资方。完成股改,组建董事会,聘请8名外部董事,发布22份治理规章制度,按上市公司标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7名公司经理层人员全部实施任期制契约化的基础上,扩大覆盖面到10名子公司和事业部管理层人员。

安徽海螺科技董事长丁锋表示,公司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股份制改造和增资扩股,引进科改基金、建信投资等6家战略合作伙伴,股权占比16.87%,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上市工作。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李冬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