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五一”消费热后的“冷思考”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共有2.74亿人次出游,多地出现了“人从众”模式。

虽然“五一”迎来了久违的火爆与热闹,可旅游消费收入却没有跟上,从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来看,人均旅游费用仅有540.35元,这一数字相较于2019年(603.4元)还低了10.4%。人们为什么都不敢消费了?或许能从相关的数据中找到答案。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全国制造业PMI指数回落至49.2,不仅低于3月份的数据,甚至没有跑赢金融机构所给出的预期值,数字的背后说明了国内面临产需双降、内生动力不足。

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5%,这一数字相较于去年四季度下降了0.1个百分点,有所回暖;但其中16-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均值为18.3%,比去年四季度高出1.1个百分点,青年失业率升高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事实上,相较于其他世界经济体,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偏低,例如2021年我国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为54.3%,远低于72.0%的世界平均水平,而美国、英国最终消费占GDP比重超过了82%,日本、俄罗斯和印度最终消费支出占比为75.3%、67.8%和70.7%。

难怪有人调侃,以前人们锻炼都去健身房,现在在直播间跟跳刘畊宏;以前都是下馆子,现在却吃预制菜;以前喝星巴克、喜茶,现在只能喝瑞幸、蜜雪冰城,甚至连喜茶也在降价迎合用户。

在“热炸了”“挤爆了”全民出行的繁荣景象之下,实际上中国经济正经历着消费降级、PMI回落与失业率上升。一方面,疫情过后,居民收入增长变缓,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不敢消费;另一方面,房子、医疗、教育三座大山,严重透支了我们的消费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未来,要实现促消费、扩内需、保增长,还需要从保障就业、提高收入、提升消费需求、继续加大对制造业中小企业纾困等进行良性的政策调整,更要挖掘并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评论员 孙梦

责任编辑:李赛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