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有着“品牌之都”的美誉。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岛就孕育了青啤、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五朵金花”。近年来,大批优秀商标品牌不断涌现,青岛商标注册的多项数据持续领跑全省乃至全国。商标战略的实施,让青岛“品牌之都”名片越擦越亮,也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了创新动力。
国内国际两面开花
中国驰名商标是法律意义上和国际通行概念上的“金字招牌”。青岛2015年获认定中国驰名商标30件,年度单批次认定量创历史之最,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市中国驰名商标总量达到123件,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青岛注册商标总量达10.76万件,并以每年不低于20%的增速持续增长。经过法定程序认定、续展的山东省、市著名商标分别达459件和505件,省著名商标一直以来“领跑”省内。商标总量“扩容”迅速,驰著名商标创建“拔尖”迅猛,商标对创新创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也不断提速增效。
与此相得益彰的是,青岛商标战略的推进,实现了“墙内墙外两面开花两面香”。2011年,青岛市政府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署了《加强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保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合作的会谈纪要》,开创了国内地方政府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开展合作的先河。围绕合作事项,研究制定了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三年规划,全市马德里商标申请量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14年全市马德里商标申请量达到719件,超过以往3年申请量总和,在历史上和国内城市中连续创造了3项第一:年度申请量全国第一,申请量增长率全国第一;年度申请量占总量比例全国第一。截至目前,青岛市的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1964件,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青岛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工作的进展,被国际知识产权组织誉为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的“青岛现象”。2015年11月底,青岛市推进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领导小组荣获“中国商标金奖—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特别奖”。2016年11月,青岛市成功承办商标品牌和马德里国际商标体系成立125周年纪念活动,来自中国、西班牙、德国、美国、日本等27个国家和地区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以及国内有关政商界代表共200余位嘉宾参加了活动。
商标助力品牌之都
驰名商标凝聚着巨大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乃至城市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从行业分布来看,2015年全市123件驰名商标的行业及产品分布来看,涉及蓝色经济12件、农业(农产品)8件、纺织服装21件、酒类8件、食品药品类20件、家电类15件、轮胎橡胶8件、服务业16件、其他15件,基本覆盖了我市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了以优势品牌为主导、以品牌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有效发挥了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
按照“量质并举、择优推强”的原则,青岛市工商局近年来全力抓好商标品牌梯队建设,去年以来新认定省著名商标65件、市著名商标65件,形成商标品牌培育不断档、后劲足的良好局面。加强商标注册、管理、运用,重点引导和推动科技型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大力挖掘本土特色品牌创新发展潜能,积极助推海洋生物、装备制造、“互联网+”、信息技术、高端服务等“蓝高新”产业发展。在2015年认定的30件驰名商标中,既有金华工业、天一集团、海诺生物等制造业品牌,又有青岛利客来集团、青岛市爱心大姐服务社等服务业品牌,充分发挥了商标对创新驱动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国内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各种摩擦纠纷在所难免。我市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运用商标“走出去”,以“重点出口企业至少拥有一件国际商标”为帮扶目标,由青岛市工商局从全市一万多家有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中,选择部分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商标国际注册相关知识培训,帮助企业深入了解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的条件和程序,为其提供一站式国际注册辅导。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注册了400余件商标,基本覆盖青岛啤酒的主要海外市场及潜在市场。
着眼未来蓄势待发
商标战略的纵深实施,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相关单位以及各类市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努力实现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印证。2012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商标战略实施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连续多年将商标发展工作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内容,有效调动了全市品牌创建积极性;印发《青岛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进一步规范市著名商标认定程序,完善认定和保护机制,形成全市实施商标战略层级化发展的工作格局。
“十三五”期间,市工商局将坚持把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作为促进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举措,着眼于把青岛打造成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充分用足用好国家层面和省内的政策,以强有力的行动,瞄准世界和全国先进目标,积极谋划推进商标战略实施。重点加强中小微企业商标战略实施工作,推动建立品牌工作基层指导站,直接为“创客”提供准确、权威的商标法规宣传、战略制定、维权打假等服务,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商标品牌的全程式、全方位服务。加强与行业、产业协会的交流合作,推进重点行业商标战略实施工作,细化对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分类指导,以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社区服务等商标偏少的领域为重点,引导企业注册商标,提倡企业商标、字号和域名一体化注册保护。在引导企业商标品牌发展方面,不遗余力地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打造青岛商标创新发展的舆论阵地,提高社会各界保护、支持、参与商标品牌创建积极性,切实抓好驰名和省、市著名商标培育发展工作。不断加强商标海外战略,大力开展青岛外海商标维权专项行动,引导各类企业通过商标国际注册“扬帆出海”。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注重发挥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的主体作用,促进商标的有效运用和依法保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公众对“青岛创造”更有信心,为企业搭建商标品牌创新创业的宽广舞台。
政策链接:我市全面推进商标战略
2012年12月26日,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商标战略实施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从六个方面全面推进商标战略。
一、培育蓝色经济商标。加大对现代水产养殖、海洋生物、现代海洋化工、海洋运输物流、海洋文化旅游、涉海金融服务等海洋经济产业的商标培育力度,努力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蓝色经济品牌。
二、打造高端产业商标。积极创建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重点产业商标品牌,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三、发展新兴产业商标。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优势品牌,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商标对经济的贡献度,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提升服务业特色品牌。大力发展软件开发、咨询服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注册商标和驰(著)名商标。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广告、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品牌,引导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商标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五、深入推进商标兴农工作。实施“一村一标、一镇一品”工程,积极推行“公司+商标(地理标志)+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突出加强茶叶、名特优干鲜果、优质蔬菜、林产加工业和传统农副土特产品的品牌建设,培育注册一批“名、特、优、新、稀”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
六、支持驰(著)名商标企业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和省级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区市、园区,努力在全市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中形成若干个驰(著)名商标群。支持驰(著)名商标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多种途径进行商标品牌重组,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品牌聚集。
企业案例:商标助力黄海制药腾飞
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黄海制药”)始建于1959年,原名为青岛黄海制药厂。经过多年的发展,黄海制药已经由一个街道办小厂发展成为青岛市医药制剂龙头,产品涉及颗粒剂、小容量注射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体制剂等100多个品种规格。
黄海制药相关负责人表示,品牌既是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特有标志,同时它也是一种标准和承诺,它包含企业的文化、形象、价值、个性、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信誉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黄海制药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在医药行业和消费人群中树立良好的口碑,与其较早实施商标战略分不开。早在2004年,黄海制药即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组建了专门的商标品牌战略实施领导小组,以总经理为组长,企业主要领导参与战略的组织和实施,制定了《商标战略管理制度》,明确在商标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职能、权利和任务,并为商标战略的实施提供充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商标战略实施规划进行及时修正、完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黄海制药先后注册了近百件商标,培育了多个知名品牌,“黄海”“黄海制药”“伲福达”等商标先后获得省著名商标称号,主打产品“伲福达”更是获得多项荣誉,“伲福达”产品是1991年批准生产的新药,是国内首家硝苯地平缓控释片,1991年就获得国家级新药证书,填补了国内空白;1993年获得国家科委优秀火炬计划项目;1993年获国家医药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获青岛医药总公司优秀质量管理奖;2009年“伲福达”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2012年,“伲福达”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数据表明,“伲福达”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中产量、销量、市场占有率均为第一,在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高达60%以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