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注册制试点起步、存量扩围再到全市场推行,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
全面注册制下,投资端改革也将加速,中长线资金的“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和合首创认为,注册制全市场推行后,投资端改革也在加速赶上,只有建设好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A股市场才会吸引境内外的中长线资金持续增配,这对于稳定市场,增强市场活力有重要意义。
中长期资金持续流入A股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改革向纵深推进,专业买方力量不断增强,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机构等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比重由2019年初的15.7%提高至2022年末的19.9%。
中国证监会日前召开2023年系统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提出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记者了解到,监管部门将进一步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推动提高险资、年金基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比例。
在吸引长期投资者入市方面,管理层动作频频。以个人养老金基金为例,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基金正式开启发售,中金公司估算,经历5年至10年的发展,个人养老金累计金额可能达到万亿元以上水平,逐步成为中国养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一定假设预期,2030年中国个人养老金中权益资产比重可能逐步提升至20%左右,为股票市场提供增量资金2000亿元至6000亿元。
持续不断引入中长线增量资金,不仅是走出“慢牛”行情的“压舱石”,也是成熟市场抵御各种外部风险的“定海神针”。
和合首创指出,从实践来看,长期投资者更重视偏长期的投资趋势,青睐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国家重要战略领域,这将对市场资金起到一定引导作用,能够提升这些领域投融资活跃度,从而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改革动作频频吸引外资入场
去年年末以来,外资机构做多中国资产动力十足,北向资金继续呈现大幅净流入,并不断刷新纪录。业内普遍认为,当下“超配中国资产”已经成为外资机构的共识。
这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改革举措相关。仅今年,资本市场就在互联互通方面频频出手,1月16日,ETF互联互通扩容,有15只ETF被纳入陆股通,“ETF通”的全部产品数量达到102只。
1月19日,港股通交易日历优化配套规则发布;同日,上交所、深交所拟修订沪港通、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修订后沪深港通覆盖上市公司数量及规模进一步提升。2月1日,证监会就《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修订内容包括存托凭证的发行、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法律责任等。
股票市场互联互通已经成为外资参与A股市场的主要方式。专家表示,股票市场互联互通的推进和深化,为我国A股市场带来了境外增量资金,投资者结构得到了改善,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管理需求和投资理念,境外投资者通过互联互通可以更好地进行多元化全球资产配置,分享中国经济成长价值,境内投资者也迎来更多投资标的和投资机会。
随着政府加快推进金融业领域对外开放政策落地,更多优质的海外机构参与到境内投资,有利于国内投资市场的良性竞争,随着海外金融机构快速布置中国投资市场,专业机构投资者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合规开设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也将迎来提前全国布局的历史机遇。
在此背景下,围绕合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对风险评估和把控能力的提升,和合首创将为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构筑可持续发展平台;同时更加精准地把握行情,使用正确的策略,努力在震荡市中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持有体验,坚定投资者长期投资的信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