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建设董家口,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未来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09年启动开发以来,董家口经济区管委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认真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建设国际深水港、循环经济区、绿色新港城。截止目前,累计完成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40亿元,实现“九通一平”;20项城市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区域百亿级、十亿级项目扎堆入驻,共集聚过亿元项目50个,投资总额超过1300亿元;投产、试投产企业18家,区域带动效应正在显现……
港区建设——对外开放的新前沿
董家口港是青岛市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的重要载体。港区设计泊位112个,目前已建成泊位26个,投入运营泊位18个。建成世界上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国内最大的30万吨级(结构兼容45万吨级)原油码头、中石化国内首个300万吨LNG接收站、国内最大的配套堆场,成为沿黄流域散粮接卸能力最大的港口。2015年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快速步入亿吨大港行列。到2024年即西海岸新区成立10周年,港口吞吐能力将达到5亿吨,率先建成第四代物流交易港,实现再造一个升级版的青岛港的目标。
2015年7月4日,入华第一艘40万吨级矿船在董家口港区成功靠泊,开启了中国港口干散货作业的大船时代。截止今年11月底,累计靠泊40万吨大船49艘(全国共靠泊65艘),成为“国际巨轮”的主港湾,提高了中国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交易的话语权,为打造国家大宗干散货集散中心、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今年7月18日,董家口港口岸对外开放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拿到了走向世界的“国际通行证”,对于青岛市发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和支点作用、提升东北亚航运枢纽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项目建设——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
董家口经济区肩负着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也是全市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区。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董家口经济区管委坚持一手抓市属搬迁企业转型升级,一手抓重大项目引进发展,项目建设呈现加速发展的新活力。区域内聚集的50个亿元以上项目中,过百亿元项目9个,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投资项目14个。特别是今年以来,项目建设全面提速,青钢、双星、海晶等企业陆续投产,投产试投产项目达到18个,今年预计完成产值80亿元;在建项目12个,总投资230亿元;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225亿元。
总投资164亿元的青钢精品钢基地项目,产品以优特钢为主,企业用于环保的投资达到18亿元,15项重大节能工程投资20亿元,工厂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水平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65亿元、税收过1亿元。总投资45亿元的双星绿色轮胎智能化(工业4.0)示范基地项目,年产全钢轮胎400万套、半钢轮胎600万套、智能化成套设备550万台套,在亚洲品牌500强榜单中名列中国轮胎第一。总投资54亿元的海晶化工项目下半年顺利试投产,特种PVC树脂产品生产工艺全国第一,40万吨聚氯乙烯的产能居全国前三位,一些高端型号产品将弥补国内空白。总投资103亿元的益凯高性能橡胶新材料项目,运用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纳米补强剂技术和液相法橡胶与填料混合技术生产橡胶轮胎材料,属世界原始首创技术,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一次重大革命。特别是总投资101.7亿元的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到600亿元,是建设青岛海洋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全国蓝色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再经过3-5年的发展,董家口经济区将成为一个千亿级规模的经济园区,并以爆发式的增长速度向再造一个西海岸新区经济总量的目标奋进。
园区建设——打造绿色发展的新名片
产业发展,配套先行。近年来,董家口经济区管委多渠道融资,积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并按照“全域统筹、由远及近、分批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一年一大步、年年有提升”,满足了企业各项配套需求。目前,经济区已形成26万立方米/日的管道输水能力,其中海水淡化项目一期10万立方米/日出水能力,供水紧张的局面得到有效解决。设计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日,已形成3.8万吨/日的处理能力。建成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8座,满足了青钢、海晶、LNG项目双电源的要求。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了一大批道路、给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一步形成集海运、铁路、公路运输等为一体的集疏运体系。华能2×350MW热电联产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核准批复,将于近期开工建设。
董家口按照资源化、减量化、可利用化原则,把安全、环保、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作为顶层设计,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全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已建成青钢、海晶化工、中法水务、华能热电等循环经济项目12个,初步建立起企业内部、行业间、区域间和公用设施间四大循环体系。上述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部建成后,经济区水的循环利用率将达到80%以上,年可实现节电20亿度、回收蒸汽70万吨,节能量折合标准煤35万吨,年实现经济效益将超过10亿元。2015年12月6日,央视新闻专题报道了青岛董家口循环经济发展成果。循环经济正成为青岛绿色发展的新名片。(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范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