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由山东省委网信办、山东省委政法委等八部门联合主办的“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创新大赛”中,由青岛市智慧乡村发展服务中心开发的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案例,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打造生产智能化、监管精准化、服务高效化的智慧农业,在402个参赛项目中力拔头筹,荣获大赛(解决方案)奖一等奖第一名。
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青岛市以数字强农为抓手,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打造了涵盖27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0余个智慧监管服务系统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平台采用“1+1+1+N”架构(一个大数据中心库、农业农村一张图、一张监管服务网、N个数字化应用场景),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实现了全市涉农数据的汇聚融合和共享应用。
“一图知家底”:汇聚海量数据 打破数据壁垒
平台立足数据资源的赋能应用,挖掘农业农村数据价值,利用3S技术(遥感、GPS、地理信息)将青岛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与乡村振兴工作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打造了“农业农村一张图” 被市政府列入数字青岛“双12”重点场景,具备“快、全、活、稳、强、高”六大创新点。
依托“政务云”的基础设施、云计算能力及安全运行环境,加快涉农数据汇聚梳理,采集全局业务数据,对接部省市相关部门涉农数据,融合互联网、物联网和卫星遥感等涉农数据170余类,总量超过660TB,另与青岛市“城市云脑”共享数据1900余万条,实现了6015个自然村、7万余个粮食功能区、4万余个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270万余个土地确权地块等涉农数据的空间化管理、多维度动态展示,实现了“一图知家底”。
海量数据的融合汇聚,有效解决了涉农数据“难聚、难通、难用”等问题,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共享交换,有效提升了决策、监管和服务水平。
“一网管全市”:多维应用场景 加快数字转型
青岛市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将其作为推动农业农村数字转型的重要手段,重点打造了智慧畜牧、智慧农安、香菇智能化生产、番茄全产业链监管、人居环境整治、宅基地数字化监管等智慧农业农村应用场景,多维应用场景汇聚成推动青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磅礴力量。
“智慧畜牧”数字化应用场景按照“一场一码、一畜一标”的理念,以动物防疫安全和畜产品安全为主线,构建了从动物养殖、强制免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检验检疫、畜禽屠宰等整个生命周期的追溯体系,实现了数字化、可视化实时动态监管;“智慧农安”数字化应用场景聚焦农产品质量“关键环节”,将全市5877家生产企业等市场主体、1675家农药经营企业、84家检测站点和全部农药产品纳入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地产农产品“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香菇智能化生产应用场景,利用数字化手段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香菇全产业链数字化管控,产能提升40%以上……
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售后等全产业链数据进行采集汇聚、融合运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智慧农业大数据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深入融合,持续增强“智慧农业大脑”能力,提升农业决策与服务水平。
“一站惠农民”:数据共享共治 数字惠民便民
以应用场景为驱动,以新技术赋能为引擎,加快推进跨部门、跨层级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最大限度释放数据资源的价值与活力。目前一张图已实现土地确权、农村集体经济、现代农业产业园等86类数据资源的落图管理,可以进行数据多维度展示、多图层联动、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打造覆盖全市农业要素的“活地图”,实现了全市涉农数据共享共治。
在全省率先建设宅基地审批系统,汇聚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公安等部门信息数据470余万条,打通市、区市、镇街、网格村、村级五级审批通道,提高行政审批效率80%,农民填报工作量减少50%以上,办理时间减少三分之一。推进数据共享共治,充分发挥数字在农业农村治理中的赋能作用,以“一站惠农民”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用数字化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通讯员 李梓菲 宋瑞祺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