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蝶变焕新的市北教育

从教育岗位退休已十几年了,半生的教育经历和割舍不掉的教育情怀,让我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教育的发展,近日有幸走近启元学校和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近距离地、深层次地感受着市北教育的发展变化。

一校三区办学,擦亮教育品牌。

市北区很特别,历经三次大的区划调整,新市北区融汇了老沧口、老四方、老台东、老市北四大区域,兼容并汇了各自不同的风貌和文化,生长出独特的城区样貌。与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相适应,市北教育也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始终走在岛城教育改革创新的前沿。如果要问哪个区最能反映青岛教育的情况,以新市北这十年的教育发展成果来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青岛教育的一个窗口。

青大市北附中校门左侧的“大鹏展翅雕塑“是由一排由低到高的红鲤鱼和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组成,预示着学子们鲤鱼跃龙门,将来像鲲鹏一样展翅翱翔。

市北区全区常住人口近110万,中小学、幼儿园309所,在校在园学生12.6万人,是市内教育体量最大的城区。它有新城区,也有老城区,与许多城区一样存在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区域教育发展肩负着确保“有学上”和“上好学”的双重压力。

优质均衡发展是现阶段义务教育的主题,对于一个城区来讲,没有绝对的均衡,只有不断地致力于存量的盘活、增量的做优和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北区在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之后,迅速锚定优质均衡发展的新目标,直面老城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现实挑战,将“整体性发展”“共生性发展”“内涵式发展”嵌入到区域义务教育的治理逻辑之中,不断推进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跨越,涌现出了一大批教育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名校。市北区教体局局长罗东感触至深地说:“区委区政府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将教育置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全方位统筹协调各类资源,整体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启元的十年成长路

2013年1月新市北成立,2013年9月青岛启元学校正式开校,它是青岛市第一所新建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伴随着新区成立、发展、壮大起来的,是市北教育十年改革发展的缩影。校长周韫轶介绍说:学校是2013年启用的,当年人们对新学校还不太了解,仅招收了123名学生,偌大的校舍显得空空荡荡。随着周边居民的增多,特别是学校全方位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源逐年增多,现在已发展到77个教学班,3389名学生。“如今启元学校已度过试验期,进入成熟期,我们的主攻方向是文化创生到文化认同、文化创新”。周校长说。

学校在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科发展上,聘请一些大学教授,高中的一线名师,一些教研员和专家来学校听课、评课,举办讲座、专题培训,让老师们学习、了解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组织班主任培训活动,请兄弟学校的优秀名师,介绍青年教师如何带班、如何跟家长交流沟通。因为疫情,学校没法请一些专家进来,就利用网络资源,挑选一些优秀课程,让老师们去看去学习。在教研上,学校每星期都有一次集体大单元的研究活动,一起商讨一个新课标,商榷一个教学设计,预设一些疑难问题。同时,注重小学初中教师的教研融合,一块进行教学研究等。

学校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举办1—2次学术节,给刚入职不到一年的教师一个亮相展示课的机会,工作时间稍微长点的教师,则上骨干示范课,不同年龄段的老师在不同活动中各取所需,得到不同的提高。设立校级名师工作室,几乎每个教师都参与了工作室,让青年教师互相影响,不断成长。学校还为青年教师配备了双导师,一个是班级管理的导师,一个是学科实践导师。通过双导师,让青年教师在如何带班,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实践中不断成长。双导师的模式,让师徒二人能够教学相长,互相成就。

贯通培养研训,赋能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王丽燕感慨地说,“我是2016年参加工作的,是二年级班主任,包班语文数学。今年我参加市北区的优质课,学校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天就成立了一个备赛的团队,缓解了我紧张的情绪,跟我一起来磨课,一起商讨教学设计,获得了区优质课的一等奖。我感觉在启元工作、生活都是特别幸福的一件事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得到一个最大的提升。”

学校在育人上,以德育为先,顺应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育人质量提升的连续性和育人成长的衔接性贯穿一至九年。德育主任黄蕾给我们介绍:我们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校和家长都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学校培养了16名持证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成立了启元家长成长学院,给予家长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方法指导,通过家校共育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六年级学生王梓淇虽是个从小双耳失聪的孩子,但身为医生的妈妈对于她的教育和引导一点都不放松。进入启元后,学校对她也格外关注,使她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生活。她勤奋努力、自强不息,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曾多次与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朱迅、姚雪松等一起登台参加公益朗诵会,帮助贫困聋儿早日回到有声世界。2019年,王梓淇被评为青岛市新时代好少年,参加了市少代会,并代表全市少先队员为大会致辞。2020年又被评为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

课堂教学深耕,再创育人新高。

启元学校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区域热点名校。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周边居民上学的需求,市北区正在推进扩容提质计划,2019年租赁原纺机子弟小学旧址开办了东校区,2021年利用四流南路18号棚改片区建设了新校区,今年正式启用。启元学校已形成“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九年一贯办学改革是市北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其独有的组织架构、资源统筹、师资流动优势,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倍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早在2011年市北区就将青岛53中与青岛师范附属小学合并成立青岛市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创了岛城九年一贯制的先河;2019年组建青岛市第一个九年一贯制的教育集团——青岛53中教育集团;2013年启用的青岛启元学校,是青岛市第一所新建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2017年启用的青岛滨海学校,占地76亩,是当年青岛市占地面积最大的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

2020年,市北区将原河西小学纳入新开办的市北中学,将只有一墙之隔的芙蓉山小学与市北实验初中合并,新成立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截至目前,市北区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已达5所。

在九年一贯实践改革中,市北区大胆试点,以“小切口”入手解决“大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学校积极性,为共同体改革源源不断地贡献实践经验,绘制出一幅市北优质教育资源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优美蓝图。

成长阅见启元,素养阅读悦美。

一所老校的涅槃重生

下午,从启元学校走出来,在初冬的细雨中,去青大市北附属中学参加活动。查验“一证两码”、登记测量体温后走进校园,校长卢宝山让我们看大门左侧墙上的雕塑,那是一排栩栩如生,大小不一,由低到高的红鲤鱼,墙顶上有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预示着学子们鲤鱼跳龙门,将来像鲲鹏那样展翅翱翔。

青大市北附中的学生会成员在 “大鹏展翅”雕塑前合影,附中学子阳光自信。

随后带我们参观校史馆,他说:这是我来到学校后感到最震撼的地方,是让我产生使命感责任感的地方,特别是一进门那句话:“轴展历史灿烂卷,翘盼明日辉煌篇”印象至深。

是啊,青大市北附中前身,青岛第四中学和青岛第二十八中学,是青岛解放后第一批由人民政府命名的公办学校。七十多年来,学校先后走出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外交家、学者、作家、艺术家、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知名企业家等。历史确实很灿烂,难怪卢校长有那么多感慨。

2021年4月11日,市北区政府和青岛大学战略合作,四中和二十八中合并,改名为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目前学校有两个校区:德平路校区和大连路校区,有42个教学班,2000余名学生。是西部规模最大、硬件最好的学校,老师团队非常的稳定又富有活力,平均年龄43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领导班子的力量也很强,学校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青大市北附中操场上的”梦想树“:粗壮的梧桐树代表着附中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寄托着一代代附中人的梦想。

在校园里,卢校长指着操场边那棵粗壮的、比三层楼还高的梧桐树说:这是我们学校的标志性树木,又高又直,寓意着我们茁壮成长的人才,很多年了,深受师生喜爱。70年校庆的时候,学校围绕大树搞了几个环节,“我和我的校园”“我和我的老师”等,学生们把自己的心愿写在红带子上绑到树上,满满的仪式感也是一种教育。大树旁边就是学校的“观景台”,写有厚德载物、厚积薄发。大树和观景台合起来印证了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靠积累,慢慢地去积累,只要方向对了,坚持走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我感觉,环境育人,人育环境在学校随处都可以显现出来。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做任何事,搞任何活动,包括课堂教学,都要看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这是青大市北附中校长和老师们的共识,我看到学校里那幅标牌:“创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精彩”,这也是学校行动的纲领。

学校副校长李欣说:“我们是市内三区第一家为学生提供早餐的学校。大家都知道,孩子一天中,一定要吃好早餐,初中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候,如果早餐吃不好对孩子的健康是很不利的。2018年,卢校长跟学生交谈发现,很多孩子由于家长比较忙没有时间做早餐,孩子要么不吃、要么在外面随便买点吃,当时卢校长就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克服了硬件、人员、管理等困难,终于开通了早餐。现在早中晚三餐都有了”。

这里学生父母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主要忙碌于生存,孩子回家没人管。学校自去年开始搞了课后服务和晚自习(至晚8点),学校提供场地、配备老师无偿给孩子们服务。

学校为学生着想及为民的理念,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校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已经在家长和社会层面树立起了良好口碑。学校计划经过2-3年的不懈努力,力争达到区域学校的一流水平。再用2-3年时间打造成为西部老城区的标杆学校、青岛市新强校,最终成为一所品牌名校。

学校发展思路很清晰,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着力提高课堂效益。他们研发的“五步导学法”已在全校推开,去年与青大合作,又将导学法发展成为五环两翼教学法,今年获得青岛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市北区实施的“贯通培养共同体”经过几年深耕,获得了青岛市微改革优秀案例。这项改革在青大市北附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认为,贯通培养共同体,不光是要自己发展,还要带动周边的所有小学、初中共同发展,他们搞了三个一体化。

一是课堂改革一体化。全面深化课堂改革,从创设、实践、课题研究到共同体推广,推进优秀的教学法;二是名师培养一体化。牵头共同体领航工程培养人选答辩会,培养自己的名师,在本校挂名师牌;三是教学指导一体化。共同体内的小学和初中的老师联合教研、同步集备,相互听课评课,将九年的知识点连成串。通过初中学校在教学质量评价上的引导作用,推动初小衔接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操性。

在他们这个共同体中的8所小学办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之间优势互补,比学赶超。他们还组织共同体德育年会,搞论坛,请优秀的班主任介绍经验,分享幼小初一体化的经验等。在全区18个共同体发展评价中,这个共同体评分最高。

青大市北附中校史馆是市北区”1+N“档案馆成员,是了解附中沿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些年来,岛城许多中小学加挂大学附属的牌子,有的是历史悠久或很有办学内涵的学校,也改名为大学附属学校,有人不太理解:有什么用?

作为青大市北附中,我问卢校长这个问题时,他感慨地说:“有人说挂大学的牌子没有实质性作用,只能说明学校不会利用大学的资源。要会用,到处是资源,例如我们一系列的社团课程、基地称号、科研项目等,都是与青岛大学合作的结果”。

他介绍说:青岛大学派了两名挂职副校长,一个是数学专业,一个是外语专业,跟我们的老师一样上班。我请他们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指正。让他们教普通老师教不了的课,比如说数学,我们搞数学建模,数学信息奥赛,他们训练这个东西有思维。学校信息技术与信息奥赛训练队的特别训练,普通老师也教不了,信息学院的教授跟其他的教授,与我们学校的有关老师一起搞,我们从附近及共同体对口的小学高年级,选了近200名学生进行训练,去年有两名获得青岛市第10名,已进入到了省赛。

还有一个教英语的青大的老师,在我们这里组织国际理解、模拟联合国、口语训练等,一般老师也搞不了,而大学老师就可以。再就是搞科研,这是他们的长项,我们在科研方面搞出自己的东西来,让他们帮助我们再提高,这些都是大学的优势。

青大市北附属中学位于市北西部,西部是青岛文化根本所在,现在整个西部历史文化记忆片区,正在打造之中,有一些已经建成启用,馆陶路金融一条街、山东港口集团也过来了。卢校长说:“学校要服务于引进人才的子女教育。要让他们的孩子能上家门口的好学校,免受东奔西跑的痛苦,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从学校出来,天已经黑了下来,万家灯火都亮起来了。今天走访的这两所学校,让我感慨不已,发展优质均衡教育,惠及百姓万家,是校长、老师们的共同心声,他们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令我印象深刻。

这一新一老两所学校的蝶变只是市北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只要始终锚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市北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作者:戴新阁 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长,资深教育工作者,著有散文集《善待人生》《浪漫不如平凡》等,主编《真情融教话课改》。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