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旅游集团官鹅沟酒店项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关键任务,也是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青岛市市南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东西部协作重要决策部署,持续深化东西部产业协作、消费协作、人才协作、劳务协作、社会协作,健全完善互访会商、协调推进、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打好对口支援“组合拳”,真正实现“山呼海应、山海情深”的“青陇一家亲”局面,聚力打造新时代东西部协作样板,共同谱写东西协作新篇章。
乡村振兴富民产业
自2021年青岛市市南区与定西市安定区协作以来,市南区立足和发掘当地优势资源禀赋,以产业发展“造血”赋能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共同念好东西协作“山海经”,助推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产业发展格局,东西协作向着更精准、更深入、更务实的方向迈出新步伐。
定西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所产马铃薯品质很高,但长期以来存在生产基础条件差产量低,道路配套滞后产品运输难等问题,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不高。新阶段东西部协作开展后,青岛市市南区经过充分调研论证,聚焦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提出“强龙头、建基地、延链条、壮产业”的发展思路,从育苗、种植、深加工、销售等全链条进行帮扶,促进马铃薯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成为安定区稳定脱贫的主导产业、全面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当前,已建成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基地2处,年生产马铃薯原原种1000万粒。使全区马铃薯脱毒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7.5亿粒左右,年收入3.75亿元。目前,安定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县(区)脱毒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实现马铃薯平均亩增产量达2735公斤,节肥30%、节水40%、省工50%,创出了一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围绕推动马铃薯深加工,发挥东部先进技术优势,引进培李堂食品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500万元,撬动公司投资1.1亿元,使马铃薯加工能力由7万吨增加至12万吨,能耗和废水排放分别降低30%、50%,带动村集体80个、合作社128个、种植农户6万户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实现稳定增收。并建成“青岛·定西消费扶贫生活馆”“定西农特产品青岛中心馆及分馆”,与山东青岛等大型终端市场建立稳定营销关系,通过山东青岛港将产品远销国外市场,扩大马铃薯销售,实现稳定增收。
安定区生猪养殖业规模大,年产生猪450多万头,出栏量达200多万头,生猪养殖业风险较高,严重影响当地农民收入。为了健全完善生猪产业发展保障体系,防范市场价格风险对生猪产业发展的影响,市南区深入推动金融创新,实施了首个大规模生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投入帮扶资金270万元,撬动青岛16家期货公司投资450万元,主动对接大连商品交易所,制定出台了《定西市安定区生猪“保险+期货”实施方案》,保障生猪1.87万头,赔付率达170%,通过期货市场为生猪价格上了保险,让农民吃了定心丸。目前,该项目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生猪保险期货项目。
在政策制定方面,市南区积极与中央单位沟通对接,共同谋划制定了《定西市安定区2022年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方案》,承担重点任务的12个区直相关部门制定了专项工作方案,共同推进协作事宜,进一步凝聚协作合力。
东西部协作旅游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与陇南市宕昌县全方位协作,青岛市市南区围绕“产业帮扶、旅游富民”理念,依托宕昌县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创新开展“旅游+产业”模式,全力打造以新城子藏族乡岳藏甫村为代表的旅游特色乡村振兴示范村,以产业振兴助力宕昌经济发展,探索东西部协作发展新路径。
宕昌境内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优美的景观风貌,有大片天然林地和草原,旅游资源富集,是陇南这块复杂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6年东西协作以来,市南区紧密围绕宕昌县提出的旅游活县目标,依托市南区文旅、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途径,逐步走出一条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市场优势为引擎、多元产业为特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东西部协作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
市南宕昌农特产品体验馆
整合三方优势,因地制宜打造旅游协作样板工程。市南区围绕建设甘肃南部高水平旅游目的地的协作思路,依托区域内丰富的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管理运营经验,联合青岛旅游集团,与宕昌县倾力合作,联手打造旅游协作样板工程,在全域旅游发展、官鹅沟国家5A级景区创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引领了宕昌旅游服务业发展,带动了特色民宿及其他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形成高、中、低档的多元化产品供给服务圈,成为全县人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打卡地,有效带动地方经济。
市南区以羌藏文化为灵魂,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乡村旅游为抓手,以群众致富为目标,依托市南区文旅、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千余万元,建设了网红桥、攀岩、丛林穿越、亲水平台及特色民宿、烧烤园等一批旅游娱乐项目和食宿项目,完善了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整体旅游环境。同时还注重实体产业的支撑作用,引入青岛啤酒生产工艺,援建了啤酒生产车间,创立“宕青啤酒”,将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群众增收、生活提升、环境改善等融为一体,有效助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创收,带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余元,激发了乡村和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全面协同发展,打造了乡村旅游的示范精品工程。
下一步,市南区将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用心用情用智,共同携手,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务实的举措,把当地所需与市南区所能有机结合,持续巩固帮扶成果,在东西协作中,展现新作为,彰显新风尚,共同谱写东西协作新篇章。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倚慰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