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5年内青岛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陈东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学科,她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近年来,青岛市特别重视中医药工作,建立了由分管市长为总召集人、市政府相关部门、区(市)政府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工作(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青岛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在卫生、计生机构改革整合中,成立了正局级规格的青岛市中医药管理局,各区、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全部配备了专(兼)职中医管理干部。市政府投入4.5亿元实施了旨在扩大中医药事业发展空间、建筑面积达6.2万平米的国医堂建设项目(青岛市中医医院扩建项目),使青岛市中医医院规模居半岛地区中医医院首位。

近年来,青岛市以深化医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积极落实中医药政策,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医体质辨识与指导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率先开展“养生保健进万家”行动,率先实行门诊中医优势病种纳入医保统筹支付范围并按单病种(日间病房)管理,率先实施中医专家存案制度,率先实行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制度,率先开展“送汤药上门”服务,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鼓励医疗机构提供“膏丹丸散”中药加工服务,大幅调整了327个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项目价格。目前,我市共有中医医院25所、国医馆80个;其中,三甲中医医院3所(列计划单列市第一名)、二甲中医医院5所。中医类别执业医师3421人,中医床位共计6650张,万人口中医床位7.39张(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4%、全省平均水平37%)。有1个中医院士工作站、9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6个省级重点专科、8个市级重点学科、26个国医示范门诊。全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及85.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2%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现了中医药服务“广覆盖”。

5年内青岛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今年,青岛市被确定为11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个副省级城市。为此,市政府第115次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通过了《青岛市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中医药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重点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协调机制探索”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构建政府引领统筹、卫生计生部门与其他部门联袂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1+2+X"模式,全面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预期用5年时间,使全市100%的基层医疗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做到“区(市)有中医院、镇(街道)有国医馆、村有中医人”,居民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提升10%;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把我市建成国际中医健康旅游度假中心,确保我市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居国内领先水平。

创新改革中医药政策和服务模式

我市不断创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在全民医保体系中鼓励提供和接受中医药服务的具体政策,扩大门诊中医治疗单病种纳入统筹定额结算试点范围,开展中医优势病种住院治疗按病种定额结算试点。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制定具体措施向中医医疗机构倾斜,探索建立按中医服务量给予补助的政策机制,合理调整中医药服务价格,充分体现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提高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积极性。率先开展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区域注册制度,大力支持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多点执业。

同时,加大对中医药的财政投入力度。每年市财政用于中医事业发展的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同时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中医发展基金。实施全域统筹、服务规范的“送汤药上门”服务,解决患者接受中医药服务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推进“互联网+中医药”,探索建立中医药服务支付平台,允许中医上门提供传统诊疗服务,实现线上需求链接线下服务,使中医药服务更加便捷,满足不同层次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开展专病(专技)门诊建设。挖掘传统中医和民间中医特色技术,建成200个中医专病(专技)门诊。遴选2-3个中医药工作基础较好的区(市)开展政策创新、先行先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途径,寻求特定领域的新突破,建成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

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

我市创新实施“中医药+旅游”发展战略。打造中医药旅游产品,发掘我市海水浴场、海水温泉、森林、海岛、茶场等旅游资源,遴选打造一批中医药养生旅游点(线),推出一批“养生长寿之乡”,使中医养生保健成为医疗旅游、养生旅游、休闲旅游和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养生保健服务机构针对不同人群研发“药养”、“食养”、“衣养”等养生方法及保健产品,并形成品牌。依托即墨老酒、青岛啤酒、华东葡萄酒等生产企业,加快营养保健酒的开发,研发新型健康饮品。发展集中医医疗、康复、养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医康疗养生旅游聚集区,推进中医、中药协同发展,建成融旅游观光、科普宣传、中药种植于一体的中药观光园区。依托即墨温泉,加快建设温泉养生小镇、海泉湾度假城等项目,发展温泉养生。

实施“中医药+养老”发展战略。建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引导疗养院开展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疗养服务。鼓励养老机构开设中医医疗机构,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横向联合。启动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养结合项目,打造全市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中心和健康服务业示范基地。创新实施“中医药+海洋”发展战略。加强海洋药用资源养殖和海洋药物科普平台建设。成立海洋药用资源普查研究室,摸清全市海洋药物的基本情况。利用我市丰富的海洋资源,在海洋科普机构设立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海洋药物标本展示厅。依托中国海洋大学,设立完善海洋医药相关专业,培养一批海洋医药专业人才,促进海洋医药的科技创新。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立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开展海洋中药资源保护和品质评价、海洋药物药效评价,开发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抗结石、抗骨关节病等海洋创新药物。依托现有公园设施,引入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理念,建立融健康养生知识普及、养生保健体验、健康娱乐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在海军青岛第一疗养院等建立10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深入挖掘“崂山点穴”、“三字经小儿推拿”等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中医药文化节,探索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中医药文化一条街。

实施养生馆建设项目,制定养生馆建设标准、服务流程。鼓励医疗机构开设提供非医疗性质的养生保健部门(区域)-养生馆,鼓励社会性养生保健机构参与项目建设,纳入技术指导与政策支持范围,鼓励中医药专家对养生馆提供技术支持,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养生保健服务机构。遴选“简、便、廉、验”的家用养生保健适宜技术,提高居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内涵建设,建立“治未病”(养生保健)博物馆,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加强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红岛大型医疗产业园和中铁世界博览城国际海滨医疗养生中心等大项目建设指导。

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我市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整合中医药资源,组建青岛市中医药发展集团。改善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为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必要的中医特色诊疗设备。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市(县)、镇、村三级中医师带徒。全市将建成5所三级中医医院、20所二级中医医院、150所国医馆,培养1000名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基层医务人员,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同时,提升中医药研究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中医药创新综合研发平台。推进与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战略合作,加快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研究院、研究生院、技术转让中心、中医药特色诊疗中心建设步伐。开展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专项行动,建设一批“高龄夫妇孕育调养指导门诊”,为有生育需要的高龄夫妻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加强传承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引进院士、国医大师、国内知名中医专家等一批高端中医药人才,建立一批院士、国医大师、名中医工作室,并配备学术传人。引进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在驻青高校建立中医学院或设置中医专业,建立“青岛中医学苑”微信订阅号,培养传承型中医药人才。做好基层中医药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中西医结合人才和管理型、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优秀中医药人才“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一流环境。锻造知名学术品牌,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开展中医药技能大赛、寻找“传统医学达人”,举办全市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将“名师论坛”打造成岛城知名“学术品牌”,发挥好落户我市的省级以上专业委员会和重点学科的作用,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到2020年要使我市中医药服务的总体水平居于国内先进行列,在部分学科、专科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使岛城人民享有更好、更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