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国瑾
日前,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今年迎来了首批新生,山大与青岛就此再续前缘。昨天下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行了启用新闻发布会。对于青岛校区未来的发展和走向,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学校将重点打造智慧型校园,并计划新增海洋学院、德国学院等多个创新型学院,启动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为所有本科生配备了导师实行“书院制”管理。此外,山大青岛校区附属幼儿园、中小学已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为当地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资源,校园博物馆、图书馆和体育馆项目,建成后也将面向市民开放。
重点建科研创新平台
青岛校区设有法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院,涉及法学、管理学、理学、工学4个学位授予门类,涵盖21个本科专业,2016年共招收各类学生1000余人。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共安排授课课程96门,安排无机与分析化学、植物生物学实验、计算机网络等实验课程3门。目前授课教师、教务人员、实验人员及教学管理人员已全部到位,教学各项工作准备就绪。
对于山大下一步的规划,山东大学校长张荣表示,今年青岛校区的六个学院首批都是新生,而明年除了毕业生外,学校计划将六个学院其他年级的学生全部搬迁到青岛,其他学院暂无搬迁计划。而对于青岛校区的发展,张荣表示,青岛校区将新增海洋学院、德国学院等,并以培养留学生为主。据介绍,学校已经启动海洋研究院、德国学院、前沿科学研究院、中美国际科技创新园等一批引领性、前沿性、标志性、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正在谋划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交叉学科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筹建工作。
“书院制”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自2016级新生开始,青岛校区实行“社区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目前青岛校区共建有“一多书院”、“从文书院”两个书院,其中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新生进驻“一多书院”,法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新生进驻“从文书院”。
“导师和学生除了在网上建立交流平台,每个月要在书院内组织一次面对面交流。”据学校常务副校长 王琪珑介绍,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10的比例,学校为全体本科生配备了110名发展导师。在新生报到之前,每位学生已经在网上自主选择了发展导师。在发展导师之外,学校将为学生聘请传统文化导师、美育导师、体育导师、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同时每个书院内设有书院办公室、导师工作室、学生事务工作室、拓展培养工作室、心理健康工作室,辅导员兼任工作室成员,在书院内办公、住宿。此外,辅导员将到教室“看课”,到操场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并建立师生网上交流空间。以书院为单位建立学生会和自我教育、管理、服务委员会,成立各类社团,学院将不再成立学生会及社团组织。此外,书院不仅建设了中式和西式的师生交流室,创新和创业实践室,以及社团活动室、女生形体训练室等发展成长空间,还提供了自助厨房、会客厅、洗衣生活吧、饮水吧等生活服务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保障和综合素质训练提升平台。
打造智慧型校园实现三地通
“一个学生拿着手机躺在草坪上,就能看到济南青岛威海校区每一个教室的上课情况。”据山东大学副校长张永兵介绍,青岛校区建设起点高、标准高,无论是内部设施还是外观形象,现代化程度很高,已经与国际接轨。青岛校区校园的建筑风格借鉴经典大学校园院落布局模式,传承了中国儒学的中庸、对称、内敛的精神,体现了当年山东大学青岛时期“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的独特气质,张扬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色景观。山海之间,一所花园中的美丽大学呈现在世人面前。
“青岛校区重点打造智慧校园。”他说,学校积极争取教育部投资并与社会企业合作,投入5个多亿资金,建设青岛校区智慧校园项目,实现了一校三地八个校园“网络通、业务通、一卡通”,校区间10G带宽高速互联,重点打造了泛在校园网络、智能安防平台、能源管理平台、智慧教室平台(主分播教室)、大数据应用平台、校园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建筑信息模型系统(BIM)、校园“一卡通”系统、网上服务大厅等十八个业务系统,实现了青岛校区全面感知和智慧应用,大大提升了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为教学科研创新和校园管理服务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校区周边将建成高质量中小学
据了解,为了解决学校教职工的居住需求,学校以定向开发限价商品房的模式,在校区附近为青岛校区教职工建设了2600余套住房,满足了搬迁学院职工的居住需求,也为人才引进提供了优惠条件;同时,利用省政府财政资金规划建设8栋专家公寓,满足青年教师房屋租住及专家短期访学居住的需求。由本地政府代建的附属幼儿园、中小学,也已经开工建设,将由山大附中托管,可以妥善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山大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资源。 以BOT模式运作的建筑面积为2.5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可以满足学生日常文化娱乐及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规划建设10万㎡的滨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可以举办各类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同时借助齐鲁医院(青岛)的高水平医疗资源,建设了校医院,可以很好地满足师生日常就医需要。
校区东侧建滨海公园
记者了解到, 学生公寓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设有学生出入身份验证系统、安全数据分析系统,并实行生活用电智能化管理。公寓内每个房间都配有独立的卫生间、卫浴和阳台,实现24小时热水供应。公寓楼内还建有师生交流室、国学课堂、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心理咨询室、社团活动室以及自助洗衣房、开水房等功能室,为学生学习交流提供方便。
张永兵还告诉记者,青岛市政府代建的校园博物馆、图书馆和体育馆项目,建成后将面向市民开放。同时,学校建有可以面向全社会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平台、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共享资源,将有助于拓展大学的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功能,为区域科学技术研究和社会文化建设提供了优质资源。
据介绍,山大青岛校区周边配套设施也非常齐全。围绕校园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六条道路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拓宽改造;58公里长的轻轨11号线在教职工住宅区大门口专门设立了山大站;四通八达的公交换乘站也设在校园大门口;校区通往住宅区将建设专门的地下通道穿越滨海大道;校区东侧高大上的滨海公园也即将竣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