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新旧动能转换的青岛突破


山东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凸显。图为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行驶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环形试验线上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支持山东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基础上,着力探索转型发展之路,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动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战略。五年来,山东系统擘画各领域各方面发展蓝图,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突破性的重大变化。

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强力突破新兴产业,集中做强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数字动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2022年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之年。山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坚定落实“三个坚决”,“十强”现代优势产业快速成长,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确定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119项重点任务全面落地,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凸显。

从目前来看,山东高质量发展已积蓄和集聚了比较优势:山东拥有19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全国第一;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中,山东有7个新兴产业集群入选,位居全国第一;工信部公布的全国六批次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中,山东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109家,位居全国第一;2018年以来山东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8万个,投资规模居全国首位;山东正在争创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30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数字赋能、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提升山东工业转型动能和竞争实力的核心要素。新旧动能转换,为山东省各个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解题思路”。青岛实施城市更新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建设“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菏泽锚定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枣庄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全力打造中国北方“锂电之都”……在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指引下,每个城市都在全力以赴、各展本领。

彼得·德鲁克曾说: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用历史的眼光回看山东这五年,在下一个变化来临之前,新动能依旧走在前。

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装船

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决心,坚定退出落后产能,持续进行经济转型升级;这也是一种“凤凰涅槃”的勇气,奋力蹚出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2018年2月,当新旧动能转换的号角在齐鲁大地吹响,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引领”的重要一极,青岛市开启了一场突围与蜕变。

“有而恒常,无而恒变。”这种执着于蜕“旧”变“新”的恒变精神,让砥砺前行的山东顶住腾笼换鸟的阵痛和滚石上山的压力,收获着无比厚重的回报。

五年来,山东省“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年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31.7%,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年提高8个百分点、达到43%……青岛市2021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较2018年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追索迭新之路

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山东省锚定“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总目标,持续探索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的新旧动能转换路径。

“减”低效包袱,为新经济腾挪空间。

山东省紧盯16个“两高”行业,实行闭环管理,摸清底数、强化监管,分类推进、限时整改。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化工园区由199个压减至84个,化工企业入园率由不足20%提升至38%,整合退出地炼产能2352万吨,压减焦化产能1866万吨。

“优”“扩”并举,量质齐升。

山东省坚持以“十强”产业为主战场,加快推动新兴产业扩容倍增、传统产业蝶变升级,273项重点任务加快落地,143个“雁阵形”产业集群总规模达到7.2万亿元。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77家。

时不我待,青岛在面向“四新”经济的进击中开始传统产业的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青岛累计关闭退出500余家落后化工企业,加快淘汰35吨以下燃煤锅炉,“十三五”能耗下降目标提前完成。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青岛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工业技改投资多年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全国创新实施了普惠性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为企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青岛发力工业互联网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富士康高端封测、惠科半导体、创新奇智、极视角、以萨技术、一汽-大众、北京汽车制造厂、华人运通高合汽车、吉利卫星互联网、山东能源研究院、中国钢研青岛研究院……一批引领型大项目和应用型创新平台正在形成青岛的新动能。2021年,青岛市274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31亿元,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0.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2.2%,“四新”经济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50.4%。

眼下,青岛市正加速实体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步伐,聚焦智能家电等7个优势产业链、集成电路等10个新兴产业链、现代金融等7个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全力实施建群强链、招大引强、育苗倍增、创新赋能、要素保障五大行动。

主战场转出“芯”时代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集中做强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数字动能,成为山东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窍门”。对于青岛这座老工业城市来说,打通数字化转型的“卡点”无疑是攻坚战的关键。

5年来,青岛抢抓窗口机遇期,持续深耕布局,相继出台《青岛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规划方案》和《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0-2022)》,坚定实施“工赋青岛”行动,着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由“试验场”步入“深水区”。

青岛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已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起步相对较晚,亟待迎头赶上。为此,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进行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累计培育了包括院士团队项目在内的百余家领域内企业。作为工研院培育的初创企业,道莅致远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该公司主打的新型智能多工业协议通讯芯片设计及封装,具有国产实时数据库开发能力;其PLC IDE编译器、PLC内核等已有成熟产品,实时操作系统基于国产翼辉OS,是国内首家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产品,其主板PCB、硬件设计可适配国产X86和国产ARM,打破了欧美长期“卡脖子”现状,生产的智能PLC产品更符合未来数字化工业发展趋势。

在青岛,“工赋”模式逐步成为撬动传统产业升级、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相关服务业等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原生产业乘势崛起。

截至目前,青岛累计发布“工业赋能”和“未来城市”场景3050个,卡奥斯平台链接企业88万家;青岛市5G网络已实现主城区全面覆盖、区市城区连续覆盖,累计开通5G基站2万余个,数量居全省首位;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获批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全市重点行业累计建成智能工厂52家、数字化车间146间、自动化生产线350个;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7.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7.2%。

突围 突破 突进

纵深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青岛市为产业链式发展和升级打开了新通道、新空间,激发集群倍增效应,取得了除旧布新的全方位突破,一个城市正焕发“新”机。

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两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2022年上半年,青岛市新增4个“雁阵形”集群和6家集群领军企业,总数分别达18个、25家,新增数量和总数均居全省首位。2022年以来,青岛国际招商产业园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个、行业领军企业及产业链引擎项目5个,累计推出净地14.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84.8亿元,园区建设水平居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前列。

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500家,97家企业入围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上市公司总数达到73家;“一事全办”事项拓展至211项,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2.4%以上,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位列第11位,青岛城市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

作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青岛创新供给持续丰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高速列车创新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拥有6家国家工程实验室、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6所大学、21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海尔集团、青岛高新区、莱西市和青岛蓝谷高新区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青岛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连续获国务院激励表扬。

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青岛市以全面开放促进新动能快速成长的模式逐渐形成:上合示范区拓动能转换新格局,2022年上半年引进培育上合跨境贸易服务中心等10个贸易平台、传化(上合)合贸通等4个跨境电商平台,完成全省首单跨境易货贸易通关测试;青岛自贸片区拓动能转换新机制,全国首个数字仓库落地自贸片区,2022年前5月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9个、中国500强项目5个;胶东一体化拓动能转换新空间,建立轨道交通、大数据等胶东经济圈13个产业联盟,启动建设总投资1997亿元的10大交通一体化工程,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塑强优势 向新出发

经济底盘越来越厚、韧性越来越强、增速越来越快,是山东和青岛不断优化旧动能、培育新动能的成果。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牵引下,五年来,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上三个万亿大台阶,2021年达到8.3万亿元,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第三大经济省份的地位愈发牢固。

青岛的成绩更加亮眼:五年来,青岛经济增速连续跑赢全省、全国,经济总量在全省、全国的占比持续提高。2021年,青岛市生产总值超过1.4万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从2017年的16.1%上升至17%,龙头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行百里者半九十,以恒变筑就恒新。

2022年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青岛市在工业互联网“四新领航能级跃升”三年行动计划引领下,持续巩固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先发优势和领先优势,以工业互联网发展带动数字经济全面跃升,借助“四新领航”,将有逾10万家企业“链上”工业互联网。青岛市出台实施新经济新锐企业奖励实施细则,支持新经济企业做大做强。同时,锚定《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致力于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5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培育3-5个规模超千亿的特色产业集群等战略目标。

战鼓催征,沙场点兵。未来,青岛市将在当好新经济增长极征程中续写“转型升级”华章,探索城市进一步跃迁突围路径,积蓄“十年塑成优势”的强劲势能,为山东乃至中国不断贡献蜕“旧”焕“新”的高质量发展经验。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倚慰  封满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