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年底前青岛全市82处农村黑臭水体“清零”

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新开工33处,新完工13处,实现投资909万元;年底前完成全市现有82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同时,开展第二轮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对新发现的农村黑臭水体实施动态管控,确保全市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上半年新开工33处

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的重要内容。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我市统筹全域农村环境治理,自2021年全面开启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提出了到2022年底完成全市现有82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任务目标。截至2021年底,青岛市完成黑臭水体治理49处,总投资3900余万元,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在“十四五”取得良好开局。今年以来,结合“两清零一提标”要求,全面加快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质效,切实解决居民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新开工33处,新完工13处,实现投资909万元。

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处处长龚振宇介绍:“治理中,我们结合水体现状,确定年度治理水体清单,优先对生态敏感区、试点示范区、‘农整’村庄等所在黑臭水体进行治理。并针对北方地区缺水少雨,农村水体资源化利用以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际需要,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体净化等手段,开展治理工作。”

打造“统、控、治、管”新模式

夏末的夜晚凉风习习,位于胶州市铺集镇谭家埠村村东的水塘边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住在附近的一户村民说:“我家就在这个水塘边上,之前在屋里都能闻到臭味,甚至还想过搬走。现在改建成了小广场,吃完饭出来遛遛弯,再也闻不到臭味,别提有多高兴了。”村民口中的水塘,曾经是一个让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村里畜禽养殖粪污、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全部排放进这里,时间一长就变成了黑臭水体。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胶州分局在对谭家埠村周边进行无人机巡查时,排查发现了该黑臭水体。

在对谭家埠村水塘主要污染源分析后,胶州市制定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的治理技术模式。根据水体功能、污染来源、坑塘岸边状况等,对谭家埠东侧三个水体实施了综合治理。如今,这处黑臭水体水质达标无异味,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周边还修建了休闲甬道和照明设施,让村民感受到身边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胶州市现有农村黑臭水体28处,为青岛全市七个涉农区市数量之最。胶州市坚持“查治管”一体推进,实施“一处一策”、打出“统、控、治、管”组合拳,在青岛全市走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新路子,实现了村居村貌的蝶变。

确保全市动态清零

为加快推进“秀水乡村”建设,今年我市决定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提速增效行动,2022年年底前实现82处农村黑臭水体“清零”,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同时,开展第二轮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对新发现的农村黑臭水体实施动态管控,明确治理计划并限期治理,确保全市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全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统筹推进治理工作。对于在村庄内部且群众反映强烈的水体,着力打造一处适合群众休闲的去处;对于离村庄稍远且离耕地较近的水体,重点保持水体的农溉功能;对于具有行洪防汛功能的水体,则注重水体的清淤疏通,争取用有限的治理资金实现最大的治理实效。

据悉,为及时跟进掌握治理工作进展,我市还建立半月调度、每月通报、随机抽检、第三方核查的工作机制。督促相关区市制定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护办法,明确巡查监管要求,压实工作责任。同时,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对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切实传导工作压力,强力推动工作,确保治理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黑臭水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我市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评估,对已完成治理的农村黑臭水体的群众满意度、水体及周边管护、污染源管控、水质指标变化、长效机制建立等情况进行评估,积极探索适合青岛地区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陈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