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刘大海:​走好生态和谐路 建好海上“蓝色粮仓”

“耕海”万顷,更要“养海”万年。海洋牧场是几代人辛勤耕耘的结晶。切实维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推动海洋牧场建设走绿色发展、生态和谐之路,才能更好地守护海上“蓝色粮仓”,建好海上“绿水青山”。

海洋孕育了生命,也承载着资源。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支撑起了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空间,孕育了一个个海洋牧场。当下,海洋牧场不仅成为我国蓝色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沿海地区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然而,随着海洋牧场建设的蓬勃开展,一些隐忧也逐渐显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部分市场主体盲目跟风,导致海洋牧场建设增速过快,且占用海域资源规模过大。其二,人工鱼礁区建设、管理不当,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一般来讲,海洋牧场用海规模较大且建在开放海域,工程建造、牧场管理和环境监测等成本很高。近年来,为激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牧场建设,中央和地方给予了较高的财政扶持力度,也确实吸引了不少投资者。但目前,针对海洋牧场尤其是其人工鱼礁用海,沿海各地在用海审批上尚缺乏集约用海方面的配套标准。在有些地方,个别用海单位为享受项目补贴,盲目申请大面积用海。不仅如此,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一些房地产、港口物流等缺乏海水养殖经验的企业也开始进军海洋牧场。这种盲目跟风,不仅会导致海洋牧场占用海域资源规模过大、增速过快,还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及其他赖水产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海洋牧场并非一个单独的用海类型,而是人工鱼礁用海和开放式养殖用海的结合。开放式养殖用海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在养殖活动停止后,海域生态环境可逐渐恢复。但人工鱼礁若不能科学投放,会改变局部海域生态环境,甚至直接破坏海域原有底栖环境。同时,人工鱼礁区增殖放流的品种一般为海参、鲍鱼等人工培育的常见经济物种,可能会改变该海域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若此类海洋牧场仍采用与原有养殖模式相同的管理模式,继续投放饵料、药物等,还可能产生养殖污染,导致海域的富营养化甚至海洋生态环境异常。此外,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还可能会对海上矿产资源的远期开发、航道锚地和海底管线等海洋工程的选址和选线等造成严重制约。

海洋牧场是“牧场”式养殖方式与海洋生态的有机结合,生态效益是其优势所在。笔者以为,唯有将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并重,才能推动海洋牧场从快速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这也是中国海洋牧场建设的必由之路。

首先,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加强规划编制的协调性与科学性,重视海洋牧场建设的生态底线约束,以生态系统理念指导海洋牧场布局。其次,要优化完善海洋牧场海域使用论证内容,强化海洋牧场建设的生态影响评估,引导海域空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再次,要推进跨部门的大数据整合共享,实现自然资源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共享海洋牧场的建设情况、用海信息、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数据等,提高对海洋牧场的管理监督效能。最后,要创新多元投入,充分认识并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比如,不仅要激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海洋牧场建设,更需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驾驭资本,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等。

“耕海”万顷,更要“养海”万年。海洋牧场是几代人辛勤耕耘的结晶。切实维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推动海洋牧场建设走绿色发展、生态和谐之路,才能更好地守护海上“蓝色粮仓”,建好海上“绿水青山”。

(作者:刘大海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