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7月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吗?大雨滂沱,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垮了房屋。曾经车流不息的道路,化为汪洋。五号线上,也多了14个不能回家的人。地铁口被鲜花覆盖,有人写道:“愿有人带你逃开这场雨,不要淋到最后。”
而为生命撑起雨伞的志愿者,出于对生命的敬重,一直没放弃努力和成长。灾后的常态备灾,是志愿者们下一阶段的凡人壮举。
有些伤痛还在继续
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但灾情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影响仍未画上休止符,水灾的痕迹尚未褪去,家园的重建正在进行。
家住河南辉县的刘贵军,靠捡垃圾增收,家里还有智力障碍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家里房子由于在洪水中浸泡太久,虽已过去5个月,依然能从墙体上清晰看到,当时深及成年人腰部的水位线。刘贵军家生活拮据,但当志愿者及社工代表到他家,询问过冬还有什么困难时,老刘却朴实地说,也没啥,政府和基金会已经帮助很多了,有棉被、也有米面油……
成年人的每一天,都像上战场,最怕的就是孤身打拼。同住河南辉县的刘好贞今年54岁,本来指望家里的3亩地养活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爱人。没成想却被暴雨、洪灾切断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朴实的刘好贞只有谈到满墙奖状时,才露出笑模样说,“孩子学习成绩还行吧。”志愿者在跟随走访时,辉县义工志愿服务中心的芦新河会长说:“今年的庄稼几乎是绝收了,现在地里还有水,一整年农民在土地上是没有收入的,这种状况会延续到明年……”2021年河南罕见大暴雨,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其实翻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河南历经过多次损失惨重的大型洪涝灾害,仅大家熟知的就有1938年花园口大决堤和七五八特大洪灾。事实上早在五千年前,大禹就曾在河南一带治理过水患。
但和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受灾现场多了一抹亮色。在河南的新乡、鹤壁等地,受灾严重的村里到处是志愿者及社区工作者们忙碌的身影,大家各司其职,有负责心理辅导的、有定点帮扶的、还有为村里新粉刷的墙面美化装饰的……许多像刘爱贞一样的受灾群众,面对的除了停不下的糟心事,还有不期而遇的美好。
不要让任何一个英雄被遗忘
没有人生来就是勇士,他们只是一个个满腔热血的普通人。
李延照,青岛红十字搜救队队长,在发生灾情的第二天,就带领队员赶赴河南加入救援行动,在河南一呆就呆到了9月份。这次水灾救援,李延照想了想说:太难了。我们在新乡的时候,雨下得非常大。救援工作进行到寺庄顶社区,遇上一个蹚水自救的大爷。据他描述上面还有300多人被困,结果等我们上去傻眼了:5600多人被困在山上的学校等地等待转移。整整两天两夜,我们联合其他救援队没合眼的把这5000多人一个不落的带到安全地带,无一人伤亡。每经历一次困难,就会坚强一次,成长一次。这段在救援任务中的“突发事件”,也让李延照及队友在事后积极反思,怎样在救援工作中更准确、及时的获取求助信息及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现任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说,“其实我们每年接收到的日常运营性经费募捐只有几万元。”交谈过程中,若飞说到的几个数字,令人深思。“我是全职志愿者,9年时间没有拿过工资,平时自己也做小生意,就是为了补贴救援队。我们平常资金来源大概为政府采购服务约占15%,社会捐助约占15%,队员AA约占20%,剩下的一部分就是我自己来补贴。”
若飞承认,灾情过后人们的讨论度和关注度会一下子消失,“我们还有日常的救援及培训学习,大部分人从灾区撤下来就回归自己平凡的生活中,他们中有老师、有餐馆老板也有各行各业的人,大家都是靠心中的坚持在做。其实每次救援后我们都会去总结,救援工作中出现哪些失误,哪些可以做得更好。同时我们也希望教给大众更多救灾和备灾知识。”
在提到日常训练、采买救援装备的经费时,这个西北汉子面露难色。“大家凑5万块钱买了一辆二手车,用于出任务和运输设备。拉的东西重加跑的路多了,经常坏。”若飞说,“还是想呼吁一下大家,多关注我们西部的救援队,经费问题确实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
这些平凡英雄,在人民需要时挺身向前,他们身上存续着中国人骨血里的坚韧和勇敢。此次洪灾救援中,志愿者队伍在综合救援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及时收集整理受困群众需求信息,积极参与爱心物资发放,开展防汛救灾知识宣传、特困群体帮扶、重点人群心理疏导、转移安置群众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生活秩序恢复重建。
让善意在每一个角落绽放
灾后重建工作繁琐且持续时间久。“因为大规模洪水来得突然,大水漫灌,受灾群众的吃喝成了问题。”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告诉我们,于是他们做了本次救灾中最有温度的项目:热餐公益。我们找到当地餐馆老板,按照2荤1素的标准,让至少10.73万人吃上了一口热饭。
这次灾情有个特点,需要做大量的清淤工作。正值夏天,村里大量生活垃圾、牲畜尸体被掩埋在淤泥里,极易腐烂产生瘟疫。当务之急就是调动村民积极性,加快清理速度。于是“以工代赈”项目应运而生,通过给予村民生活补助的方式,鼓励受灾群众“自救”,重整家园。
常态备灾,用希望拓展希望。
河南水灾共1453万人受灾,带来直接经济损失655亿元……山西水灾12万人紧急转移,直接经济损失超50亿元……通辽雪灾受灾人口达98920人,直接经济损失超3.5亿元……“想要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关键是要做好备灾工作。”壹基金助理秘书长魏明涛向我们介绍,“预案、演练、物资、人员、协调机制缺一不可。” “极端气候灾害其实是一直存在的,要做好常态备灾的准备。”我们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教授,他向我们介绍说:“做好灾前防控、预案工作非常重要。预案分为常见场景与不常见场景。常见场景很好理解,如水灾多发的地区,平时就要注重修筑堤坝、采买救生艇、水上救援能力的培养。不常见场景如水灾多发地区突然干旱,干旱地区突遇暴雨这种完全没有准备的灾害发生,那最重要的就是当地政府及民众需要提前有“预”的意识。”张强教授分享了一个案例,“我们与壹基金同雅安市政府,在社区层面的合作,做了3有规划:1、有社区风险地图。使用数字化技术用微信扫一扫就能出现精细的社区地图及可能产生的风险指示,号召当地居民参与共同绘制。2、有家庭简单计划。我们希望动员每一个家庭,对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上有所提升。3、有社区的志愿者队伍。灾难发生时,等待政府救援无疑是正确的,但往往会错失最佳的救援时间。如果你身边的邻居是经过训练的志愿者,那你的获救几率会大大提升。”
灿烂星空下,我们守望相助共建温暖家园
救助就应该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凛冬已至,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橙色预警和寒潮蓝色预警。黑龙江、吉林等局地或现特大暴雪。河南、山西水灾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宁夏、黑龙江又遭遇新一轮的新冠疫情,寒潮的到来雪上加霜。为了身处困境中的群众,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今年11月紧急拨款3000万,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温暖家园”公益项目,紧急发放防灾备灾物资、取暖物资、防疫物资等,帮助受灾群众安全温暖渡过寒冬。
“温暖家园”前期计划覆盖河南、山西、黑龙江、宁夏、甘肃、青海、贵州等省市自治区,预计帮扶160万群众。
心有暖意,无惧天寒。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说:“以前出去救灾,临到出发我们还不知道能不能筹集到足够多的善款。但现在不同了,我们更有底气了!只要有灾,我们就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在明年将会继续推进更多公益项目的开展,同时在常态化备灾方向将以自身的号召力搭建救援网络平台,规范培训民间救援组织与专业救援机构的联合,做好物资储备及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公益是默默守护的温暖。这份守护,光而不耀,与光同尘。公益是一种涓涓细流的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好事。你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道关注的目光,每一次脑海中的回想,都会给受灾救灾的人们,更多慰藉。愿灾区人民早日重建温暖的家园。谢谢你,灾后重建中的凡人英雄。
特别鸣谢:中国扶贫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排名不分先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