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一个人、十几年、上万次参观...为了纪念抗美英烈他用土墙造了一座博物馆

去电影院看《长津湖》的你,是不是也偷偷擦眼泪了?

无论是雪地里的冰雕连,还是在战场壮烈牺牲的“雷爹”《长津湖》展开的始终是真实历史的冰山一角。

但比电影更加令人动容的,是真实的就在我们身边的退伍老兵。他们大多数人在少年时加入抗战、抗美援朝队伍,却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停止军人的信仰。

在漫长的一生中,他们始终坚守内心的信念,为了心中的光明,默默燃烧自己,直至生命的终结。

他从未退出对抗遗忘的战场

你见过这样的博物馆吗?搭建在普通的村户院墙内,用红砖和黄泥砌成的墙头上搭着木头顶棚,木头横七竖八支撑着一片拼凑而成的塑料布。没有阳光能照到博物馆里,冬天冷风从四面墙缝灌进来,直叫人打哆嗦;夏天又没有空调电扇,来参观的人无一不是大汗淋漓。碰上下雨天,馆内漏雨的样子被人戏谑地称为“水帘洞”。然而就是这样简陋无比的博物馆,依旧能迎来上万人次的参观。它就是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孙德山老人,倾注十几年心血搭建的抗美援朝展览馆。

17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他,一路跟着部队到达朝鲜平壤。冰天雪地里执行任务,让他的一条腿因为冻伤直至今日仍旧麻木失去知觉。枪林弹雨中,肚子被炮弹碎片划破,简陋的治疗过程甚至连麻药都没有;执行任务的途中遭遇敌机轰炸,汽车翻进沟里,折断了一根手骨,也使头骨坍塌了一块。几经挣扎活下来的孙德山,却亲眼目睹了战友的死亡,昔日的同伴如今天人两隔,老人只能每年去沈阳烈士墓园祭奠他们。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被所有人遗忘。“为了牺牲的战友们,我必须得做点什么,这样在底下见了他们我才能心安。”年逾古稀的孙德山老人,开始了对抗遗忘的战争——建造一间抗美援朝战争的展馆,免费对外,使那些鲜活的生命,能够被更多的人记得。

这简直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孙老不仅要去垃圾场捡破烂,还挥起18磅的大锤去工地砸钢筋。而自己,甚至连顿面条都舍不得吃,缩衣节食积攒下费用,终于筹得8万块钱和上千件展品,在自家院子里搭建出了一个约400平方米的抗美援朝展览馆。

费尽心血,初心不改。这间展馆里有部分展品虽达不到馆藏的标准,可每一件都寄托了他对战友的怀念。孙德山老人,用自己颤巍巍的身躯,建造起对抗遗忘的城墙,一砖一瓦,赤子之心。正因为有举起火把的人,我们才能仰望星空。

一生磨难,锻造出至善的灵魂

黄洪老人是曾参加过粤北会战的抗日英雄,母亲丧命于日机轰炸,兄弟也牺牲于战场。孤身一人的黄洪老人一生坎坷非常。战争结束后,他靠着卖报维生,一直到84岁高龄骑不动车才停下。

吃了很多苦的人,只要一点点甜就能感到满足。对于生活,他的要求实在不多:40平的公租房,每个月低保、高龄补贴和公益基金的补助,加起来不到2600元的月收入,却让老人心满意足。“能有饭吃,能和朋友聊聊天就很开心了。”相比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们,黄老总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老年的生活中,黄洪老人对自己几乎是有些苛刻。饭菜清淡、极少添置衣物、连看病也不舍得住院……上门探望的志愿者都时常劝慰他,“不要太省,对自己好一点”,可老人虽然嘴上答应,却总是依旧省吃俭用。哪怕是2018年终于找到了失散70多年的亲人给他的大额红包,他也一分都舍不得花。这样平淡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今年2月,一场肺部感染让这位慈祥的老人离开了我们。令人震惊的是,无儿无女的黄洪老人,竟然在那样清苦的日子里,默默攒下近25万的积蓄!志愿者在他的遗嘱中看到,黄老没有为自己的后事做打算,而是将所有的钱全部捐赠给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基金,让更多生活困难的老兵能够过得好一点。这位百岁老人就在这样简陋的小屋里,默默坚守着他一生的军人信仰。   为众人拾柴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纪念黄洪,基金会发起了“祭奠孤寡老人·黄洪计划”铭记抗战忠魂。

二十年的骑行路,一本行走的抗战史书

一辆破旧的二手自行车,一位右手带有伤残的花甲老人。

随着千禧年的钟声敲响,这位名叫盖首钟的退伍军人开始踏上走访抗战、抗美援朝老兵的道路。这一走就是二十余年,骑行路途达上万里,行迹遍布凌源22个乡镇。盖老在途中拍摄了数万张照片、制作了百余条公益短视频,给媒体投稿无数……除却右手残疾带来的不便,岁月的流逝使盖老身体日益虚弱,浑身肌肉抽筋,血管钙化酸痛无力,胸闷恶心……然而这些都不足以成为阻挡他前行的阻力。风里雨里,他始终坚持在采访的一线:白天背着相机踩着二手自行车赶路,晚上一个人整理资料制作视频到凌晨,这样的生活俨然已经成为了习惯。

或许连盖首钟老人自己都忘了,其实他也是需要被关怀和铭记的英雄。面对报社的稿费、受访者的馈赠他却一概不收,甚至还捐钱捐物,帮助特困户、孤儿、白血病人。自己行走在雨里,竟不忘给他人撑伞。每一道泥泞的车辙,都是闪耀的勋章。伟大的不仅是功勋,更是灵魂的高度。

老兵们不仅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更是用一生的付出,奉献给他们誓死捍卫的家园。当今时代,我们铭记历史,更需要感恩这些血肉之躯,因为我们一直被这些改写历史的人,默默守护得很好。

特别鸣谢: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