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河南暴雨,一个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文档刷屏各大社交媒体,它的创建者是河南籍女大学生——李睿。
这份“救命文档”出现,最初只有她输入的一行字:求救人员信息,救援人员信息。
文档女孩回忆“救命文档”刷屏累计250多万次浏览、2万多次在线编辑,在短短的24小时内,在线文档已成为一份“多用途”的民间抗洪资源对接平台。无数的爱意汇聚,完成了与洪水激流的生死竞速。即便间隔着冰冷的手机屏幕,一种暖意仍涌上心头,而不仅是在这次水灾救援,技术的力量正在公益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只人工耳蜗的技术之美
目前,我国有听力残疾患者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人士的30%以上,这并不是一个微小的数字。15岁的失聪女孩晓婷便是其中之一。她从小的梦想就是做一名舞蹈家,然而现实却是:只能听到些许节奏,无法听清音乐,是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精准把控舞蹈艺术的。虽然人工耳蜗手术帮她恢复了一些听力,可噪声依然阻碍她“听清”这个世界的声音。
腾讯天籁行动,将AI音频技术应用于人工耳蜗,实现了多媒体降噪技术在人工耳蜗性能上的再提升。
在AI的赋能下,晓婷的世界里多了一些背景音,她不仅能伴随着音乐跃动,还能辨认出鸟的叫声,甚至能听到风的声音……
一款专为老年用户打造的微信小程序
“您好,请出示健康码。”“您好,请扫二维码。”对于年轻用户而言,这是司空见惯的智能手机应用场景;而对于老年人而言,数字化浪潮下让他们感到“寸步难行”。 一款专为老年用户打造的微信小程序“银发青松助手”应运而生——出示健康码、在线缴费、手机打车,一切似乎没有那么难。老年用户另一大使用屏障,在于操作困难,“孩子工作忙,没时间教,有时候教完了,第二天又忘了。”
通过图片、文字及音频结合的形式,银发青松助手可重复播放的教学视频太实用了!年轻人不用一遍遍教,老年人也不需要每次都等孩子回家才能学。技术升级下的产品迭代,不仅仅代表复杂的算法和多样的功能,它更是对老年用户的一种关怀。他们是数字时代的“慢行者”,但不应该是陷入数字鸿沟的“流浪者”。俯下身来,让数字时代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的人,这正是技术发展的本质——既能改善生活,更能带来温度。
一个为雪豹保护打造的数字化工具箱
雪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昼伏夜出,独栖,奔跑速度极快,多生活于高海拔地区,被人们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目前,雪豹种群保护的一大难点,在于难以获取数据。基于海量红外相机,AI知识图谱仅需几十秒就能智能识别出雪豹的照片及视频。一起来看神秘雪豹可捕捉实时踪迹、纪录真实影像,并将资源数据上云,进行分类管理。雪豹监测数据管理云平台,以技术升级实现了动物保护工作智能化,为动物保护巡护员带来了便利。而雪豹的真实生活影像的公布,无疑是雪豹种群保护的生动一课,远比文字或口头宣讲更具感染力。在查阅动物知识图谱的过程中,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认知油然而生。在技术的加持下,一个更为美好的自然似乎近在眼前。
一种让传统文化可观可感的数字形式
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有一道绵延21196.18千米的“巨龙”。它的名字叫“万里长城”。野草丛生、人为破坏、墙体松动.......久经寒霜剥蚀,跨越千年沧桑,长城开始走向了无言的悲壮,失去了昔日的英姿。故而,修缮长城,保留这一中华文明血脉中流动的文化符号,成为了文物保护单位迫在眉睫的难题。
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长城风貌,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传承重任。与以往记录街景不同,野长城多分布于中西部边远地区的荒野高山中,它们往往没有名字,更不用说借地图搜索。借助数字化技术采集数据,腾讯地图团队所打造的360度全景“写真”,以高精度三维模型再现了长城影像,还原了每一株植被,每一块城砖的破损修缮细节,使长城以可观可感的形式云端再现;使长城的修缮保护有了精确可比的数据资料。以长城为中心的文化资源库,将为文化的活化和传承提供养料。
社会的痛点,正是技术最好的起点
在科技向善的理念之下,我们看到:人们在面临突发的危难时多了一分从容;一个个听障、视障人士重新建立与世界的沟通;每一个老年人不再数字时代感到寸步难行;每一种日益稀少的保护动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全新生命力;我们期待,人能赋予科技更多情感的表达和向善的追求,使0与1的代码不再是键盘敲击的数字,而是给予人希望的新变量。
写最酷的代码,做最暖的事儿。技术公益,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