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地铁:从建设、运营到沿线开发,建“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地铁

青岛地铁绿色发展遵循“以绿色转型为主线,清洁能源为方向,节能降耗为重点,智慧赋能,创新驱动,实施三大策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绿色城轨”的总体思路。在青岛地铁5月先后发布的《建设世界一流地铁目标体系》建设篇和运营篇中,设置了“1+6”的目标体系,其中,“1”是以创新为引领,“6”是“安全、优质、高效、绿色、智慧、和谐”六大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青岛地铁通过创新来解决践行“绿色”目标,解决坚持低碳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堵点及难点问题,从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地铁运营等方面入手,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地铁。

建设:三期实现70%绿色线路目标

装配式车站施工过程中降低碳排放20%,渣土资源化利用相比传统处置方式减少碳排放约26%。在建设中的青岛地铁6号线,一系列的绿色科技的应用让人眼前一亮。

地铁那么长,建造地铁挖出大量渣土去哪儿了?一起看看地铁6号线的答案。6号线一期工程共投入掘进设备32台,其中盾构20台,掘进长度约30公里,产生的盾构渣土约80.3万立方米。青岛市地铁六号线公司联合中国中铁、渣土处置企业共建渣土筛分厂,盾构渣土在现场进行初步泥水分离处理后,外运到筛分厂进行脱水、破碎、筛分,形成不同级配的砂石骨料;筛分后的泥浆再通过压滤设备形成泥饼和清水。砂石骨料作为生产混凝土和豆砾石的原材用于工程建设,压滤后的清水进行循环使用,泥饼按照一定的配比掺加固化剂、水泥等材料压制成砖,用于临建工程。 据统计,每吨盾构渣土可以生产约200公斤沙、300公斤石子、100公斤水、270块免烧标砖,与传统渣土处置方式相比,可减少碳排放约26%。

同样在6号线,今年4月,全国首座全方位装配式地铁车站——可洛石站主体结构拼装顺利完成。与传统现浇车站施工方法相比,一座标准全方位装配式车站可减少用工80%,节省钢材约800吨、木材约800方,减少建筑垃圾60%,降低碳排放20%。

6号线建设过程中对绿色科技的大胆创新和尝试,是青岛地铁在探究绿色发展之路上的一个缩影。未来,青岛地铁绿色发展将沿着“新线全面建设应用、既有线改造升级和产业化”三大路径逐步推进。以“三定、三落、三用”为抓手,实现新建线路全面建设应用,在规划设计阶段,三期规划所有线路全面融入绿色低碳理念,实现70%绿色线路,70%绿色车站,70%绿色场段目标;在设计阶段,从系统设计、功能要求、设备选型、工艺工法等方面落实规划要求及三大行动策略,实现系统头筹,源头降碳;在建设阶段,全面推广应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实现绿色高效建造。

运营:用最少的电运更多的人

地铁是绿色公共交通工具,青岛地铁率先提出“坐地铁就是做公益”的环保出行理念。《青岛市轨道交通运行分析报告(2021年)》指出,自青岛地铁开通以来,累计减少近13万吨碳排放量,相当于350公顷森林一年的吸收量。但与此同时,地铁在运营过程中是“用电大户”。如何用最少的电运更多的人,青岛地铁从运营的各个环节找答案,从而摸索出一套绿色城轨行动策略。

绿色城轨行动策略包含重视清洁能源应用、坚持创新驱动节能、强化智慧科技赋能三部分。

清洁能源应用主要是应用光伏、氢能和风能等“绿电”供应。其中,在13号线建成3兆瓦光伏发电系统,单线装机容量居北方之首,年可发电330万度,降碳约3290吨。同时已完成既有线4条线路光伏规划设计,总装机容量超16兆瓦,投用后年可发电1850万度,降碳约1.85万吨。三期线路将按照“能布尽布”的原则,进行光伏安装应用,预计总发电量达2500万度,降碳达25000吨左右。此外,联合太阳氢能正开展氢能技术场景研究,在11号线大田车辆段和13号线古镇口车辆段开展风力发电论证。未来青岛地铁清洁能源比重将提升至10%以上。

创新驱动节能方面,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技术创新方面,在地铁牵引系统和动照系统全面采用先进技术和产品。以飞轮储能为例,2台1兆瓦飞轮储能装置4月11日在青岛地铁3号线万年泉路站完成安装调试,并顺利并网应用,预计年节电约50万度,30年寿命周期可节电1500万度,节省电费约1065万元。管理创新方面,遵循“标准化、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思路,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运营管理全过程,编制多部标准制度,按照能耗双控、梯度管控、全面覆盖的原则建立能耗定额指标评价体系,建立“一站一节能方案”,差异化、精细化设定照明、通风空调及电扶梯、自动售检票机等系统设备的开关时间、运行模式和投用数量,年节电达2000万度,年降碳20000吨。 

智慧科技赋能为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青岛地铁以大数据、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在1、8、13号线建成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线路能耗,在3、11号线优化列车运行图,分别降低牵引能耗3%、10%。目前,正和智慧地铁建设同步,在开展新型能源智能管理系统研发与试点,主攻通风空调智能控制、削峰填谷、储能调度、智慧照明、光伏预测等功能,实现由数据监测向智能调控转变,最终构建线路与线网一体化的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后续既有线路以及三期新建线路将全面推广。

沿线开发:让更多人居住在地铁两侧

今年,是我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开局之年,青岛结合轨道交通发展实际,制定了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吹响了狠抓推进落实的号角。在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2022年工作部署动员大会上,青岛地铁提出将聚焦“线路建设、TOD开发和轨交产业集群”三个千亿投资目标,立足“运更多的人、赚更多的钱、用最少的电、让更多人工作生活在地铁两侧、青岛地铁青岛造、匹配城市战略”等六大发展愿景,全面拓展“建设、运营、开发、经营和资本运作”五大赛道,建设世界一流地铁,争做一流城市投资建设运营商。

2021年以来,随着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发力,TOD从无到有,成为全市发展共识。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是推动城市有序更新的重要引擎,是缓解“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立足“打造10分钟宜居宜业活力圈”理念,青岛地铁立足把每一个TOD项目都打造成“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的微型城市体系,建成“地铁新城”。吸引更多人在地铁两侧工作和生活,让更多人拥有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出行资源之余,也助力国家“双碳”战略。

与此同时,在TOD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青岛地铁也积极探索,启用了一批新工艺、新技术,在各种细节之处做足“减碳”文章。以西海岸新区辛安板块的TOD项目青铁公园里为例,项目装配式建筑占总建筑面积30%,单体装配率为50%,极大地减少耗材;铝模施工减少木材使用的同时,还可以回收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单体楼座南侧的门窗采用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冬天可以有效的减少室内热量损失,夏天又有良好的隔热效果,起到环保节能低碳的效果。

青岛地铁抓住我市轨道交通建设窗口期,按照“无策划不规划、无规划不实施”的原则进行全市范围内的TOD谋篇布局,重点推进位于青岛北站的TOD开发“一号工程”——青岛创新创业活力区项目建设,尽快实施“两场两线一园区”,即东西广场地下空间设计与施工、安顺路及安顺路调流路的建设以及国棉六厂园区保护及更新工作,预计未来三年可实现百亿投资。

以“让更多人生活工作在地铁两侧”理念为指引,结合地铁三期建设规划项目,青岛地铁和有关市直部门、区市政府联手启动了青岛TOD战略规划、沿线土地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等顶层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对全市13条线路、503公里、266个站点进行全面梳理,确定可改造用地113平方公里、TOD综合开发重要站点106处,筛选出重点TOD项目21个,储备TOD项目60余个。目前,已建立了“21+N”重点项目库,力争21个重点项目在三年内全部启动,实现带动千亿投资目标,进一步赋能城市更新,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格局。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窦衍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