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耳边传奇”!广播剧《大港》呈现“连钢创新团队”奋斗历程获国字号媒体肯定

由山东省委宣传部、青岛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录制的三集广播剧《大港》在中央、省、市级媒体,各门户网站及新媒体平台矩阵式上线,经过多轮播发,吸引了众多关注。该剧根据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创作,讲述“连钢创新团队”勇挑重担、敢于争先的责任担当故事,青岛籍明星黄渤、吕思清、陈好、王绘春联袂出任《大港》“网络推荐官”,全方位推荐这部力作,让这部从青岛走出的产业工人奋斗史成为萦绕广大人民群众耳边的声音传奇。日前,《中国艺术报》文艺版头条刊发了《大港》评论,也让这部精品广播剧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关注。

创作“尽在耳边”的新时代工业题材主旋律作品——评广播剧《大港》的坚守和超越

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钰

上世纪80年代,与当时的技术水平相匹配,我国广播剧迎来了创作上的高峰,一度成为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面对近年来媒介生态的的迭代更新,广播剧的创作者没有销声匿迹,而是选择直面新时代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方式塑造了诸多有梦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人物。由山东省委宣传部、青岛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录制的3集广播连续剧《大港》就是这样一部用情用力讲述“时代楷模”、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矢志报国、开拓创新故事的精品力作。听后深感余音绕梁,为该剧在创作上的坚守和超越由衷赞叹,也对新时代广播剧的创新创作更加充满信心。

坚守广播剧的戏剧本性,超越呈现叙事策略

广播剧《大港》扎根时代,礼赞时代。“连钢创新团队”是关于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系列重要指示的忠诚践行者和模范推动者。他们用3年时间走完了国际上常规8至10年的自动化码头建设的发展历程,连续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带头人张连钢两次肺癌大手术,临危受命,带领一个平均年龄30多岁的团队,破解了十几项世界级难题,经过无数个日夜奋战、无数次推倒重来,建成了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让青岛港站在了世界港口自动化领域的最前沿……“连钢创新团队”的真实事迹,奠定了《大港》弘扬时代精神、反映时代人物的创作基调。可以想见,这样一部工业题材主旋律作品要写好并不容易,稍有把握不住很容易写成平铺直叙的“报告剧”。可喜的是,《大港》的主创团队经受住了考验,他们立足于讲好中国工人的创新故事,关注人物情感发展脉络、把握人物命运走向,用一个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的人物和具体可感的戏剧动作支撑起整个叙事线,坚守了广播剧的戏剧本性。

如果把这场创作比作一场“战役”,《大港》并没有全面陷入描绘技术团队攻坚克难、日夜奋战的“正面战场”,而是适时了开辟“第二战场”,把很重的笔墨放在书写典型人物工作背后的故事上,通过侧面描写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比如开篇浓墨重彩夫妻夜谈,张连钢的妻子刘海燕坚决不同意丈夫拖着癌症的身体再担重任,张连钢说:“海燕,你让我再咬一次牙,为大港再拼一次,好不好。”由于严重的肺病和工作的疲劳,张连钢的声音显得气息局促。老李师傅看不惯年轻人受不了挫折,毫不留情面地发起了脾气:“我们就是要建设世界上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我这个老码头都行,你们年轻人为什么不行?……有梦才有奋斗的目标,有梦才有我们工作的价值,你们都说很佩服连钢组长,你们的行动呢?”韩笑作为青年一代港口工程师的代表,在团队精神的感召下逐渐成长为核心成员。有一天他带了女朋友送的玩具车到办公室,看似有点不严肃,其实他在思考工作,“你们看,四驱车的导向轮,不是固定在玩具上,它四周留了一定的旷动,正是因为这一点微小的旷动可以适用不同角度的弯道。”他用年轻人独特的灵感解决了自动导引车新的运行轨道和运动空间难题……

都说“海边有个男儿国”,《大港》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同样超出预期。对于IT工程师、软件控制系统负责人李文慧的塑造突破了女性角色在工业题材作品中的相对弱势的地位,闪耀着现实主义表达之上的浪漫主义光环。在项目组成立之初,李文慧就被称为“好一个速度与激情”,她大方宣示最爱读科幻小说,“《三体》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创新发展是硬道理”。当自动导引系统的研发分析了上万条工作日志、从中归纳十几种问题类型仍找不到症结,一向爽朗的李文慧有些哽咽。张连钢安慰她:“你不是喜欢《三体》吗?它讲到,生存还是毁灭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有的时候是转瞬即逝……”没想到一语成谶,紧接着下一场戏里,李文慧只身一人冒着9级大风爬到离地面60米高的桥吊大梁上,从一个从未有过的视角纪录下自动导引系统运行的新轨道,直接促成了技术难关的突破。当她在晃动的吊桥上完成数据记录准备下来时,一边感叹着小年夜万家灯火的美好,一边发现已经僵在吊桥上无法动弹……经过人物性格和人物情感的层层铺垫,使这一幕成为全剧“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也是最动人心魄的戏剧高潮之一。相比于影视剧动辄上千万投资的场景搭建和特效制作,广播剧基于人物情感的戏剧空间营造,更加让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大港》立体展现了张连钢、李文慧、华健、徐安宁、老李师傅、李港、韩笑等跨越三代的人物群像风采,让听者感到随着剧情的推进,似乎每一个角色都在生长,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角色的生长推进着剧情发展。编剧之一于涌在运用戏剧编剧手法的同时,创新运用影视剧的编剧手法,在张连钢这条主要的人物脉络之外,精心铺设了第二条线、第三条线……多线并举,此起彼伏,交相辉映,用人物群像的情感发展和戏剧动作扎实地支撑起戏剧情节。这无疑是基于编剧技术层面的扎实功底,更是编剧与人物精神高度共鸣的真情流露。正如于涌所说:“现实中这个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平凡、那么不善言辞,但是内心却像大海的浪波一样,时而荡漾,时而汹涌,时而掀起巨浪。就像这部剧的本子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说挺平淡,但读起来觉得里边浪花也挺浓”,正所谓“平藏曲,曲更浓”。

坚守广播剧的声音塑造,超越营造意象空间

广播剧是戏剧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在广播剧中,人们关闭掉其他感官,只用听觉感受艺术的世界。为了营造真实可感的现代化港口音效,《大港》的主创团队在青岛港进行了大量实地采集工作,生动描绘了集装箱码头作业区的海浪声、冬季寒风凛冽中堆场工地的忙碌声、码头上自动导引系统模拟实验现场声音、总控室的机器运转声等,为观众营造了“尽在耳边”的自动化码头空间。此外,该剧声音的塑造还用于具有动作感的对话,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全剧接近尾声时,在自动导引车的研发终于取得成功、团队欢呼庆祝之际,张连钢再一次住进医院准备进行第二次肺癌大手术。这时有一场表现张连钢的梦境的戏——梦里鸟语花香,张连钢一改手术后虚弱的声音色彩,和年轻人一起兴奋地憧憬着未来自动化码头更宏伟的蓝图。这是一个虚幻的梦境,也是一个真实的梦想,用声音的不真实抒写了现实中这位“时代楷模”的梦想成真。

剧作家曹禺先生曾说:“广播剧的生命,在于它有独特的个性。广播剧的艺术家,给听众留下了广阔天地,是听众参与了创作。听众是广播剧的创造者。”在《大港》第二集中间有一场重头戏,生动诠释了曹禺先生的这句话。在自动导引车的研发遇到瓶颈、团队意志出现动摇的艰难时刻,张连钢和大家坦露心结,他充满困惑地说:“这些日子,头绪越多,就越是好像看到陡山上那棵‘树’,倒着出现在眼前……”“我发毛的是找不到‘树’的末梢,越研究陷得越深,这是我现在最大的痛苦,它为什么倒挂着呢?”这个“倒挂在陡山上的树”的意象充满诗意地表达了张连钢在研发陷入僵局时的复杂心境,也豁然打开了笔者的想象之门,脑海里一下子闪现出苏联电影导演塔可夫斯基最后一部电影《牺牲》开头长达9分26秒的镜头,其间的影像只有亚历山大与儿子一趟趟给枯树浇水。他们深信即便是枯树,只要用心灌溉依然可以发芽。这是经由笔者过往的审美经验生发出的个人化的想象,相信每一位听众都会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中找到与“倒挂在陡山上的树”的共鸣,产生艺术的通感。

“倒挂在陡山上的树”的意象,最早来自于涌听到张连钢人物原型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并瞬间成为他创作灵感的触发点,激励他在近30稿的创作中不言放弃、坚持创新。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坚持是在《大港》的创作中坚持没有使用旁白和解说,靠着扎实的人物塑造和充满动作感的对白,推动戏剧情节往下走。不得不承认,解说和旁白是传统广播剧重要的声音手段,在多数情况下有着很强的指示力量,但无疑会增加说教意味。《大港》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沉浸式的声音塑造,极大地尊重了听众的想象空间。不用旁白和解说,是广播剧创作向前走的一大步,为广播剧贴近今天年轻人的审美习惯、与互联网媒介相融合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尝试。

广播剧《大港》坚守戏剧本性,坚守声音塑造,又加入了“现代性”的叙事策略以及声音的意象化表达,进行了独特的艺术创造。“我走来,风雨中写下人生豪迈。我走来,泪光里闪烁大海情怀……”伴随着《大港》的雄壮豪迈的主题歌《永恒的爱》,一座世界领先的自动化码头和新时代奋斗者们可亲可敬的形象尽在耳边、犹在眼前。深切期待未来广播剧创作能够继续与时代同进步、共发展,留下更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